为人之道?何为为人之道

vbhYIYTMK89022024-04-04 06:13:02

一、为人之道是什么意思

1、解释:此词的意思是教导人为人处事的方法。

2、出自:出自孔子门生编撰的《论语》一书。

3、详细内容:道教始祖老子提到最多的就是为人之道。

4、古之善之为道者,“致虚极、守静笃”、“上白若辱”。

5、简而言之的说法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7、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8、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浅谈“为人之道”

  “为人之道”先从这几个字来解释一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词的概念的,只有字的概念,所以从说文解字开始,先说说这几个字的基本含义。

为,行,做事

人,象形字。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的直立动物。人之所以能够鞠躬,是因为内心会思考,明白个体力量的不足,需要与他人合作。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之,是连接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关于

道,1.指法则、规律。2.从首,首为头也,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

综合上述,“为人之道”的字面意思就是做人的法则和规律。那么什么是为人之“道”呢?这个道既然是法则和规律,到底怎么做呢?

   《大学》第一篇讲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事都有自身规律和秩序,也就是本份。做人也要守做人的本份,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子女、夫妇、父母、君臣(职员)、朋友、社会人。无论什么身份都有他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本份。

    这些本份体现在哪儿呢?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的生活琐事上。例如作为子女,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尽到子女的本份。《论语.里仁》篇讲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弟子规》中也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病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为人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为人之道”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做好每一个自己,尽到每一份责任和义务,不以经济价值交换为标准的为人处世。

三、孔子的为人之道

孔子的为人之道主要表现在他对礼的阐释中。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颜渊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什么?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对于周的崇仰之情溢于言表。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现在衰老了,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能够经常进入梦中的,必定是生活中结下了深厚感情的人或事,孔子没有机会见到过周公,长得什么样子,这个老男人自己也不清楚,如果有一个形象,那也是他想象中的,绝对不是事实中的周公。要想梦见一个想象中的形象,而且是前后都保持一致的周公,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孔子这么说,似乎他过去就经常梦见周公,这是一个十足的谎言!

孔子用谎言的形式,表述的意思是对周公的崇拜仰慕,周公何以成为一个男人的偶像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制定了周礼,孔子一生推销的就是礼,如果周公身上没有这个因素,孔子也不会在年老时仍然对他念念不忘。与其说孔子希望梦见周公,还不如说孔子希望实现周公制定的礼——尊卑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

有人坚持否认孔子的等级思想,把他打扮成平民思想家,那么,就看看他所推崇的礼吧。

《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卒食.以乐彻于造。”(《周礼译注》,46页,吕友仁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1987.10.天津古籍出版社)

这些是对“礼”的直接说明,作为一种思想,“礼”渗透于各种规定之中,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必须要从语言的直观通过思维才能把握住“礼”的精神。很多人不承认“礼”的精神的浸透,他们擅长于直观思维,形象化的思维,凡是表象的东西,他们都能够观察到,表象内部的实质、规律性的东西,却是这些人体悟不到的。

一般的崇儒者只有感觉的能力,却缺少思维的能力,这一点不奇怪,孔子的学生尚且如此,后世单凭语言认识孔子的人,能够残存一点思考力也值得庆幸了。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教给了你们思想,按照我的思想去说话做事呀!孔子给学生的是他的思想,是思维成品,他没有也不可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引导学生思维,所以,有天分的人还可以发挥他的思想,愚笨者只能按照“礼”的原则做事和说话,在“礼”达不到的地方,这些人便茫然四顾,不知东西南北,呆若木鸡。

孔子之“礼”,其目的要深入到每个人生活的各各细节。一般以为,季氏舞八佾,只是在人的数量上超过了本分,孰不知,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礼”也有严格的规定,不然,孔子忍受了季氏之舞,对觚的形状改变,他怎么会大加感叹呢?

最能够懂得孔子心思的是最高统治者。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等到孔子回答以后,他马上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四、何为为人之道

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