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ppt,小学三年级下册

vbhYIYTMK89022024-04-10 16:50:02

一、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课件频道。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认识,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对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公式。

难点:正确灵活的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回忆梳理:

同学们,“第六单元面积”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板书(课题:面积整理与复习)并出示思维导图。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

二、知识巩固:

(一)面积的意义

1、什么叫做面积?

同学回答后,老师课件展示:

面积的意义: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复习面积单位

1.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课件出示: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请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根据学生实际回答情况,加以肯定或否定。)

3、师:想一想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老师课件出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运用我们刚才复习的面积单位、长度单位和它们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一些练习。

4.巩固练习:

①我会填

游泳池的面积是400()一枚邮票的面积是6()

一棵大树高4()明明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

餐桌的面积约是54()

6平方米=()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②我会判

8平方米比8米大。()

一个操场的占地面积是900平方分米。()

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三)面积的计算

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

面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三、应用与拓展

1.课件出示1、2题,让学生仔细读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找学生板演,师巡视指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

2.出示题目:一块长方形菜地长70分米,宽50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独立解决,重点复习面积单位的进率。)

3.一条人行道长13米,宽4米。用面积为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砖铺这条人行道,需要多少块地板砖?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示学生做这种题需要注意单位之间的转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课件篇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9——P50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等多样化数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从“面在哪、面有多大”两个层次开展体验活动,认识“面积”的概念;

2、在经历“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认知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积累操作、交流、归纳、概括等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二维空间知觉水平;

3、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面在哪?面有多大?);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体验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面积”含义的建构。

教学准备:PPT、各种实物,学具(方格纸、方片、剪刀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老师奖了一部手机,你们能帮它找一个合适的保护膜吗?

课件演示:手机的保护膜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面在哪”

师:“面在哪呢?,你能在这些物体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摸到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依次“找面”、“摸面”的过程中,辩析来自学生背后有价值(错误、不完全的、片面的、正确)的行为与信息。】

2、交流与反思

(1)“这些面从哪找到的?

(2)“这些面有什么不同点吗?”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3、体验“面有多大”

体验面的大小——“通过摆一摆,说说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几组面积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唤发学生的多种经验参与问题的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通过图形面积大小数量关系的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表象能力水平。】

4、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比较两个大小悬殊的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三种方法:折叠、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9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这节课,你觉得哪个活动最有意思?为什么?”、“这节课,你觉得哪些同学表现得好?”

【设计意图:围绕上述三个问题,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活动体验层面进行反思与回顾。】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课件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物体的表面,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卡纸若干、眼罩、毛线绳、桔子、长方体教具

学具准备:不同形状的小卡片若干、卡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出“面积”

同学们,这是?对了!我们最熟悉的数学书。那今天这节课的数学学习,就从我们的数学书开始。拿起你的数学书,伸出你的小手,从边缘开始,学着老师的方法,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现在放下数学书,还像刚才那样,摸一摸课桌的表面,大家看!这是什么?谁来摸一摸它的表面?同学们,你还对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感兴趣呢?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汇报自己摸面的感受(发现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弯曲的。发现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数学上,物体表面的大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面积含义

同学们,那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那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那谁来说一说你刚才摸的物体,表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1、摸一摸

接下来,老师想进行一个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请同学上来,蒙上眼睛摸两个面,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一下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2、画一画——补充“面积”含义

现在老师把刚才他摸的这个面画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它是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呢?刚才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那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呢?当然可以!那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猜一猜——既有所拔高,又为小组活动做铺垫。

好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吧,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物品”。怎么猜呢?老师这儿有4种备选物品,根据老师的提示,发挥你的想象,选出你认为合适的物品,准备好了吗?第一件物品:它的面比数学书封面大一些,但比课桌面小一些。它是什么?第二件物品:它的面大约是4个数学书封面那么大。它是什么?(引出方法:摆一摆)第三件物品:它的面大约是6个手掌面积那么大。

(二)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

1、比眼力

(出示两张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卡纸)

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即可判断面积大小。师加大难度,让学生想办法验证通过眼睛观察得到的结论。引出“重叠法”。

2、度量意识的培养

(出示两张不易一眼看出大小的卡纸)

让学生回忆在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会回答“用尺子量”,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用尺子量其实也就是看线段里有几个1厘米,那现在要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提示学生:“是不是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想办法?”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后发现,也像1厘米的长度单位那样,我们也可以用一模一样小一点的图形摆一摆,看卡纸上能摆几个小图形,就能比较出来面积的大小。

3、小组活动——选择统一单位度量

通过小组展示、汇报,发现有的小组用三角形摆,有的小组用圆形来摆,但选择正方形来摆的小组占多数。通过采访,明确了只有用正方形来摆,才能恰好摆满卡纸。最后老师提问:如果想准确测量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觉得选择什么图形来摆更合适?并告知学生,其实,国际上也就是用正方形来度量面积的。

(三)区分周长与面积

师出示一种比较面积的方法,即用毛线绳沿图形围一周,谁用的毛线长,谁的面积就大。让学生判断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过探讨,学生明确了围一周指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进一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体会面积守恒的数学思想

1、拼一拼

请三名同学上台抽取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在黑板上摆出作品。用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磁卡,分别拼出一个周长最长的图形,周长最短的图形,任意图形。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拼组图形正对着我们的面。问:你们能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吗?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2、变魔术

将第三名同学摆出的任意图形,变换形状。通过观察、探索、发现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却是相同的。

四、全课小节

请同学说自己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带着今天的收获,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开始入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面积”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在对比两张卡纸的大小时,学生先是用观察法,然后是重叠法。最后,在两种方法都无法得到结果时,老师通过适时提醒:“同学们,我们在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时,是怎么做到的?”使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后引出统一单位来度量面积的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度量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拓展提升部分,通过拼一拼、变魔术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度量意识也得到培养。但也由于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我想如果我在一开始,允许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去度量两张卡纸面积大小,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打开,最后再探索到用一模一样的正方形来度量会更好。

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精品教案

1、除了树叶这些漂亮的表面,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熟悉

的物体表面,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2.物体的表面实在太多了是不是?那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物体,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好吗?

首先,从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数学书开始吧!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比桌面还大的面呢?(黑板面)再大点的是?(底板面)比数学书封面小的面有哪些?文具盒面,(强调六个面)再小点呢?橡皮等.........

3.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你发现了什么?

在数学王国里,刚才我们摸到的看到的这些面都有一个新名字——面积。记住第一个关键词。(板书: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下面我们来说说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就是数学书的面积对吗?不对,数学书有六个面,每个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封面只能是封面的面积)同样,课桌面的大小就只能是桌面的面积,还有玻璃,地板,黑板等这些物体的表面叫做它们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面积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每一个面积都有它确定的大小。

1.这是一个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怎么样?所以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相等,我们把其中的一个面描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原来这个面的大小就成了正方形的大小,那正方形的面积在哪里?

2、画一个三角形,找面积,比大小。3、画一个角,找面积,找不到,为什么?

什么样的图形才有面积?什么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与面积越来越熟悉了,谁能来描述一下什么是面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面积常用单位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下册什么是面积课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例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汇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

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资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资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结合具体例项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萤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

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4)联络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ppt和教案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型别(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什么是面积》课件PPT

你上“课件易”看一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比多少教案表格式

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不是我会什么讲什么、我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注重讲什么,就带领学生研究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什么是周长

定义为: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叫周长,如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了

《什么是周长》

五环小学张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络。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彩笔、盒盖、信封。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要考考大家,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看大家认识不?(板书“周”。)

生:认识。是“周”。

师:你们周围有姓周的同学或朋友吗?

生:有,周**。

师:“周”除了可以用作姓,还有其他意思,你们能用“周”组词吗?

生1:周围。

生2:周末。

生3:一周。

生4:周长。

师:同学们真棒,竟然用“周”组了这么多词。现在老师要用刚才一位同学组的“一周”这个词造句。小明绕着操场跑了一周。你们知道这句话中的“一周”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圈。

师:答对了,就是一圈的意思。那刚才还有同学组了“周长”这个词,你们知道什么是周长吗?

生1:“周长”就是周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周的长度。

师:到底什么是周长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周长》。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二、感受探索,理解新知。

1.说一说,描一描。

师:有一只小蚂蚁是个画家,它今天要画一幅画,同学们想看吗?

生:想。

(多媒体演示小蚂蚁爬树叶第一遍。)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察到了吗,小蚂蚁是怎么爬的?

生1:小蚂蚁在树叶边儿上爬。

生2:小蚂蚁绕着树叶爬的。

师:老师再来播放一遍,同学们睁大你们的双眼,仔细观察小蚂蚁到底是怎么爬的。(多媒体演示小蚂蚁爬树叶第二遍,有红色痕迹。)

师:我们又看了一遍,现在谁能告诉我,小蚂蚁是怎么爬的?

生: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圈。

师:那我们也可以用刚才的一个词说: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周。对不对?

生:对。

师:树叶边儿上红色的线条就是小蚂蚁留下的痕迹,这,就是树叶的周长。(多媒体出示小蚂蚁的话。)现在老师又有一个问题,怎么去测量树叶的周长呢?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生:直尺。

师:那现在能不能用直尺测量树叶的周长?(师用直尺在图上比划。)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1:用软尺量。

生2:用圆形的尺子量。

生3:用一根线绕树叶一圈,然后再量线的长度,就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了。

师:嗯,我听明白了。他想先用线绕树叶一圈,这时,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什么?

生:周长。

师:那么最后,我们只需要干什么呢?

生:测量绳子的长度。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但找到了树叶的周长,还想到了好办法测量树叶的周长。现在,你们想不想也像小蚂蚁那样,当一位画家呢?

生:想。

师:现在开启书44页,中间有两片美丽的树叶,一片是绿色的,一片是黄色的,你们喜欢哪一片树叶,就用彩色笔给它画上美丽的边线。(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找一份画得好的和一份画上叶脉的进行展评。画得快的学生可鼓励画两片叶子的边线。)

师:(展评画出叶脉的作品。)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画的漂亮吗?

生:漂亮。

师:他不但画出了树叶的边线,还画出了树叶上的叶脉。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画,合适吗?

生1:合适。

生2:不合适。

师:刚才小蚂蚁在画画的时候,只是画出了树叶的边线,没有画叶脉。你们认为现在需要画出叶脉吗?

生:不需要。

师:对,我们只要求画树叶的边线,所以不画它们的叶脉。同学们,45页上边有三副图片,你们看它们分别像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

生:桥、兔子、车。

师:下面我们选一幅画画边线,但是这次,我的要求提高了,看谁能一笔画出一幅图片的边线。谁敢挑战一下呢?上台来展示一下。(指名投影展示画的过程。)

师:同学们看看,他多棒啊,一笔就画成了一幅图片!你们能不能一笔画成一幅画呢?

生:能。

师: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图片画上边线,画得快的同学可以多画些。(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师:咦?老师发现,有爱画画的同学给小兔子画上了眼睛和鼻子,大家觉得,这样画合适吗?为什么?

生:不合适。因为只画边线,兔子的眼睛和鼻子不是图片的边线。

师:(展评一份画出汽车内部线条的作品。)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的对吗?

生:不对。不用画里边的线。

师:真聪明!同学们,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图片,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所画的边线,是这些图片的什么?

生:周长。

师:对,树叶一周的边线,就是树叶的周长,桥一周的边线就是桥的周长,兔子一周的边线就是兔子的边线,小汽车一周的边线就是小汽车的周长。

2.找一找,摸一摸。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刚才这些图片一样有周长。(多媒体出示信封、锅盖等图片。)我们来看看,左边是什么?

生:信封。

师:你能不能找到信封的周长在哪里?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信封,谁能来摸一摸?(指名摸信封的周长,生一般都会从左上角开始摸。)

师:(指著信封右上角。)能不能从这里开始摸呢?谁来摸一摸?(指名摸。)

师:(指著信封任意一边上。)能不能从这里开始摸呢?

生1:能。

生2:不能。

师:到底能不能,老师来摸一摸,你们仔细看看老师是从哪里开始摸,又是在哪里结束的?(师从刚才指的点开始摸。)老师刚才摸到的,是这个信封的周长吗?

生:是。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这个点开始摸。那这里呢?这里呢?(指信封四条边上的任意点。)

生:都可以。

师:也就是说,不管从哪里开始摸,都能摸到它的周长。回忆一下,刚才老师是从哪里开始摸,又是在哪里结束的?

生:从那个点开始,又回到那里。

师:那我们可以这样说:不管从哪里开始,图形的周长都是首位相接。我们再来接着看右边这幅图,是什么?

生:锅盖。

师:锅盖有周长吗?

生:有。

师:你能指出来吗?(生指出。)今天我带来了一个盒盖,老师现在摸一摸它的周长。(第一次摸大半圈。)你们仔细看看老师摸的对吗?

生:不对,没有摸够。

师:那我再来摸一遍。(第二次摸一圈多。)这次摸对了吗?

生:不对,多了。

师:那谁能摸出正确的?(指名摸。)除了这些东西,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表面都是有周长的,你们能不能在教室里找一找?(指名回答,并指出该物体表面周长。)

生1:门。

生2:多媒体萤幕。

生3:书。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摸一摸。(生动手摸。)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是人人都有的?

生4:桌子。(生摸各自课桌。)

生5:文具盒。

师:(拿起一个文具盒。)我想问你,你要摸它哪个面的周长呢?(师出示文具盒不同面让生摸。)我们发现,文具盒不同的面,周长有可能不一样。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又画又摸,找出了很多物体的周长,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

生: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是什么一周的长度?

生: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师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多媒体出示封闭和不封闭图形。)同学们,你能找到这几幅图片的周长吗?请你指出来。

生:第一个图形没有周长。

师:为什么?

生:边线的起点和终点不能连线起来。

师:像这样首位不能连线起来的图形,是没有周长的。像那样首位相接的图形,我们叫做封闭图形。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封闭”。)

3.量一量,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周长是广泛应用的。比如我们要给黑板贴花边,就要知道黑板的周长是多少。还比如,小朋友在体检的时候,需要测头围,这里所说的头围,就是头一周的周长。(多媒体出示测头围图片。)看看图片,测头围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生:软尺。

师:拿到测量工具,先要找到什么?

生:零刻度。

师:我现在要给咱班一位同学测头围,谁愿意上来?(指名。)我还需要一位同学帮我读数,谁来?(指名。师测量头围。)读出资料。

生:54。(大概50厘米左右。)

师:少说了什么?

生:54厘米。

师:这回对了,在读数的时候,不但要读出资料,还要加上单位,不同的单位,表示的距离也不一样长。你们现在知道如何去测头围了吗?

生:知道了。

师:现在拿出你们的软尺,为同桌量一量他的头围是多少?并记录下来。(生生互动,动手测量头围,师巡视辅导。完成后指名汇报。)

师:我们发现,同学们的头围大约都在多少厘米左右?

生:大约在五十厘米左右。

师: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胖瘦不一样,所以头围也会不一样,当然,在测量中,也会存在误差。今天回家后,你们也可以用刚学到的方法给家人和小伙伴量一量他们的头围是多少。除此之外,还可以量一量腰围。

三、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才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智力闯关比赛,敢不敢迎接挑战呢?

生:敢。

1.师:(多媒体出示P45第二题。)这里有三幅图,第一幅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现在要求我们量一量,计算它的周长?同学们想一想,能用尺子直接量吗?(多媒体投影,师拿直尺比划。)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可以用尺子量出每条边的长度。

(师演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并标注在图上。注意把零刻度和线段一端重合,并让学生读出正确地单位。)

师:现在知道它的周长吗?

生:不知道。

师:还应该怎么办?

生:把三个数字加起来。

师:也就是把它的每条边都加起来,对吗?

生:对。

师:一起来加一加。(多媒体投影,师书写算式并解答,强调最后一定要写单位。)剩下两个,请同学们分组来做,左边两组做第二个,右边两组做第三个。(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师:(两队各展评一份,分别报出每条边的资料、计算过程以及周长。)第二个图形是长方形,回忆一下,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生:对边相等。

师:也就是说,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那么在测量长方形时,我们只需要测量几条边?分别是什么?

生:两条。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测量完,我们只需要把它们每条边都加起来就知道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同学们,你们已经顺利闯过第一关,接着来迎接第二关的挑战。张老师周末要去书店买书,现在请看大萤幕。(多媒体出示线路图。)请同学们先找到张老师的家和书店分别在哪里?

生:张老师家在蓝色点那里,书店在红色点那里。

师:张老师要去书店,有几条路可以走呢?

生:两条。

师:仔细观察一下,怎么走比较近呢?

生1:张老师从家出发,先向南走,再向东走到书店。

生2:张老师从家出发,先向东走,再向南走,接着向东走,最后向南走到书店。

师:认为第一条路近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认为第二条路近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还有些不举手的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我认为两条路一样近。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哪条路近。(多媒体演示。)现在我把这幅线路图移动一下,你们发现,移动后是什么图形?

生:移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上线两条路相等,左右两条路相等,所以,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一样近。恭喜这些仔细观察的同学,我们接着闯第三关。(多媒体出示P45第三题第一小题两幅图。)比较一下,这两幅图,哪幅图的周长长?

生1:第一幅长。

生2:第二幅长。

生3:一样长。

师:我们来看看,真理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多媒体演示移动过程,师讲解。)接下来就是最后一关了,同学们敢不敢继续闯关?

生:敢。

师:(多媒体出示P45第三题第二小题两幅图。)这两幅图,哪幅图的周长长?(通过上一题的练习,很多学生会回答一样长。多媒体演示,师讲解。)闯关比赛中四关都胜出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你们可真厉害,给自己一些掌声,好不好?(生鼓掌激励。)

四、课堂小结,归纳完善。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了不少知识。谁来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2:我学会了怎么测量树叶的周长。

生3:我学会了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

生4:我会找出生活中物体的周长。

师:秋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瞧,葡萄架上的葡萄已经成熟了,果农乐得笑开了花。在这里,老师把这又大又甜的葡萄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好吗?

生:好。

板书设计: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常用公式:

1、三角形(一般三角形,海伦公式)

周长L= a+ b+ c(a,b,c为三角形的三个边的长,下同)

面积S=√[p(p- a)(p- b)(p- c)],p=(1/2)(a+ b+ c)

2、长方形

周长L= 2(a+ b)(a,b为长方形相邻边的长,下同)

面积S= ab

3、正方形

周长L= 4a

面积S= a^2

4、梯形

周长L= a+ b+ c+ d(a:上底,b:下底,c,d两个腰的长,下同)

面积S=(1/2)(a+ b)h(h:梯形的高)

5、圆

周长L= 2πr(π:圆周率,r:圆的半径,下同)

面积S=πr^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①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从而使达到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络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多媒体水彩笔尺子绳子树叶图形卡片

一、情境汇入:

师:秋天到了,秋姑娘带着礼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展示纷飞的落叶)

师:对了,片片落叶像蝴蝶展开了翅膀,纷飞在我们的身旁,这就是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而且已经轻轻地飘落在你们的桌子上了.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就赶快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叶子举起来吧!

三、小学三年级关于面积的教案

【#三年级#导语】物体所占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面积就是所占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单位指测量物体表面大小的单位。以下是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关于面积的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关于面积的教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真是太神奇了,你们看这些物品都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找来的,你们知道吗它们身上还有数学知识呢!(展示教师带来的各种实物)

[从生活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神秘而简洁的话语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二、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师:同学们这么多东西你们想亲自动手摸一摸吗?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到前面来的同学要比上双眼只能用手摸,然后告诉大家你摸到的是什么?(选3个同学)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产生摸的兴趣,从直观图形入手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初步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

2、其他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也想摸摸吗?那请你摸摸文具盒和橡皮的表面,并帮同桌检验一下他做的对不对?

3、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教师板书部分概念)

[教师揭示部分概念,让学生体会从感知到总结的成就感]

4、观察你身边的物体选择一个和小组的同伴们说说哪里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通过多次摸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形状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巩固刚刚认知的概念]

三、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把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轮廓描到纸上,你能试着说说它们的面积吗?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悄悄找你的同桌来帮忙。(建议边做动作边说)

[通过摸实物的表面抽象到平面图形的表面,有这个过程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做动作可以看出学生找的是不是整个的面,而不是外框的周长,虽然这节课没有提到周长这个概念,但是要给学生这个意识,区别开它们;小声求助这是给一些潜能的学生一个辅助,照顾他们也能有所得]

2、教师在小黑板上画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指名学生说说它们的面积是什么?[教师有目的的指名,对于班级比较潜能的学生听了别人的交流和汇报后,也是给自己学习和巩固的过程,更是教师对全班同学摸底的过程]

3、你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了!那么你能仿照刚才也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老师也同样把你们的这个发现板书在黑板上。

生:平面图形(表面)的大小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同时板书另一部分概念并解释把表面去掉的原因)

[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学生仿照总结出这个概念不会有那么大的困难,本来总结抽象图形让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不过有了这个铺垫,给了学生一种经历后的成就感]

四、揭示整个概念

通过你们这些有价值的发现,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那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通过板书学生总结起来很简单,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研究后学会总结的能力和意识]

五、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小组合作)

1、师:拿出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并根据需要用你身边的工具证实你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出的方法多。

[这是实行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抛给学生问题之后必须给他们足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体现了一点后面涉及到的估测意识]

2、你们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给小组的伙伴们吗?请你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剪拼法、数方格、摆正方形、摆硬币等)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多种方法的操作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深入其中观察出现哪些没有预设到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适用呢?那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了。

六、趣味游戏

1、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和我面积一样大的图形(教师出示一个面积为7个小方格的图形,让学生画出一个或者几个)

2、根据同桌的提示猜一猜他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只能提示自己的图形面积是几个小方格,要求不能超过10个格子)

[这两个游戏一个比一个难度大一些,其中第二个游戏的目的不是比谁猜得更准,而是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示出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相同面积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七、总结

【篇二】小学三年级关于面积的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面积的大小,画出规定面积方格数的图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编写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比较,然后合作、交流得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这一问题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画规定面积的图形,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这一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创新思维。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要准确地比较不同图形面积的大小,应用统一的单位去比较。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面积"这个词,有自己对"面积"的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但对究竟"什么是面积"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该内容时,"什么是面积"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学生会把已往学过的"周长"与"面积"不自觉地联系起来,含混不清或是错误的认为一个物体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等。

学生学习的兴趣:各种操作活动,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习方式:合作、讨论、交流

学法: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发现新知、获得新知、运用新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获取新知(15分钟)

1、"面积"同学们在平常生活中听到过吗?你能谈谈你心目中的"面积"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做任何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到哪种程度,有哪些错误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后面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面积")

2、活动:

①摸老师准备的两本书的封面(语文、数学)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②观察老师的手掌面和你的手掌面,或者摸摸老师的手掌面和你的手掌面,你有什么发现?

③观察黑板上老师画的三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认识"什么是面积"做好铺垫)

3、教师引导小结:刚才同学们感受并观察到了书的封面有大、有小,手掌面有大、有小,一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这些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举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什么是面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5、请觉得自己原来认识的"面积"是错误的同学站起来,谈谈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的正确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5分钟)

1、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提问: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

当学生回答发生争论时,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面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或图形,我匀可以用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出结果,当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不大时,我们就不能凭肉眼观察了,得找出更合理的办法才能比较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调动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

2、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比一比。

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4、小组汇报:(教师随机用课件展示学生的方法)

参考比较方法:①用学具盒中的圆片摆,正方形只能摆9个,而长方形可以摆10个。②用折一折、剪一剪,再拼一拼的方法。③用学具盒中的方格纸来比。④自己动手画方格。⑤算一算(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公式计算)。

5、提问:①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②如果用大小不同的格子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6、画一画,说一说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

②展示有创意的作品,学生评价。

③说说通过这次动手画,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学生自己评价,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教材练一练第二题,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结果的?

2、教材练一练第3题,自己数一数,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数法(教师随机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此题有半格的情况出现,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数出整格和半格,从而掌握在方

格纸上比不规则图形大小的方法。)

3、教材练一练第4题

比一比,看谁比的快。(教师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练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5分钟)

1、说一说:什么是物体面积?怎样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

2、应用:(课件展示)

比一比空白部分与阴影部分的周长,再比一比空白部分与阴影部分面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篇三】小学三年级关于面积的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9——P50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等多样化数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从“面在哪、面有多大”两个层次开展体验活动,认识“面积”的概念;

2、在经历“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认知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积累操作、交流、归纳、概括等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二维空间知觉水平;

3、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面在哪?面有多大?);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体验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面积”含义的建构。

教学准备:PPT、各种实物,学具(方格纸、方片、剪刀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老师奖了一部手机,你们能帮它找一个合适的保护膜吗?

课件演示:手机的保护膜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面在哪”

师:“面在哪呢?,你能在这些物体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摸到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依次“找面”、“摸面”的过程中,辩析来自学生背后有价值(错误、不完全的、片面的、正确)的行为与信息。】

2、交流与反思

(1)“这些面从哪找到的?

(2)“这些面有什么不同点吗?”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3、体验“面有多大”

体验面的大小——“通过摆一摆,说说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几组面积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唤发学生的多种经验参与问题的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通过图形面积大小数量关系的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表象能力水平。】

4、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比较两个大小悬殊的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三种方法:折叠、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9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这节课,你觉得哪个活动最有意思?为什么?”、“这节课,你觉得哪些同学表现得好?”

【设计意图:围绕上述三个问题,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活动体验层面进行反思与回顾。】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