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1

vbhYIYTMK89022024-04-16 11:07:08

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导语】《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好品质。无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课文原文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1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诵”等11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背”“圈”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能默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略读,粗知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复述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与同学交流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3.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有新鲜感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诵”等11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诵”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3*不懂就要问

2.齐读课题。

(二)认识略读课文,了解阅读基本要求

出示任务:读读第8页最下方的两个泡泡,想一想,它们告诉我们,学习略读课文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学习略读课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了;一是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关系。

3.小结:是的,学习略读课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可以不像学习以前的课文那样,读得那么细,但要做到,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的怎样的,最后结果怎么样,即第一个泡泡说的:“了解课文大意”。一是就是又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也不要紧,只要不妨碍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也就可以了。

(三)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1.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

出示任务: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几个主要教学目标?请用序号标示出来。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阅读提示”提示了两个主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小结:第1个教学目标说的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课文大意”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初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第二个要求是再读课文,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等学习,能复述课文大意。第2个教学目标是这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说说形成的画面,和怎样形成这个画面的。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吧(齐读课题)。

二、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和多音字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词语读准。

(3)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一些?主要是讲谁的故事?课文讲他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诵”“楚”。

(3)多音字学习。

①副板书出示多音字“背”“圈”本课的词语,注本课的读音,个别指名检查读准字音,读字读词。

②指名说出“背”“圈”已学过的读音,并组词语,读字读词。

(4)课文分成五部分分别指名朗读,从“读准”的角度评议;其余学生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五部分分别是: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从“先生收起戒尺”到“大家听得很认真。”;从“后来”到结束。

(5)指名回答预习任务3的问题。

预设:

第一问:课文中的人物有孙中山、先生和一个同学、同学们。

第二问:主要讲的是孙中山的故事。(插话解释:也就是说,孙中山是课文故事的主要人物。简介孙中山。)

第三问:课文讲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时不懂就要问的故事。

3.小结:刚才回答预习任务3问题的答案,就是粗知课文大意了,同学们做的真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粗知了课文大意。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请在具体写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课文从“一天”到“大家听得很认真。”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板书:不懂就要问。)

3.小结:我们可以把写同一个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这些自然段都是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这个内容的,所以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部分。根据这个原则,课文剩下的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

4.出示任务:默读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在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预设:

第1自然段为一个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为一个部分。

6.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叫做“梳理课文条理”,就是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所以,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学习了解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主题

(一)了解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想一想,它们分别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部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的时候,先生只要他们背书,从不讲解意思。(板书:只背书不讲解。)

第三部分: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孙中山回答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二)梳理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各层次意思。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两幅插图)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插图想一想,第二部分讲了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几层?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提示要求用“︱”标示层次。)

第1层:第2自然段。意思:一天上课,孙中山认为只背书而不懂意思没有用,就壮着胆请先生讲解背的书的意思。(板书:壮胆请讲解)

第2层: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意思:先生厉声问孙中山会背书了吗,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板书:厉声问一字不漏)

第三层:余下的部分。意思:先生给大家详细讲解书中的道理,大家认真听。(板书:详细讲认真听)

(三)了解课文大意。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把各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各层次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做到:(1)各部分内容和层次意思要说到,做到内容完整;(2)根据课文,加上适当的词语,使说的课文大意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个体操作,同桌互说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两到三人说,以上面的标准评议。然后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3.小结: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即复述叙事性课文大意,我们首先要读读课文,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即粗知课文大意;然后,梳理课文条理,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内容,重点内容又写了几层意思,把内容和意思概括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和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复述了课文大意,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了。

(四)感悟主题。

出示任务: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孙中山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反馈指导。

只要与“勤学好问”学习精神相关,语言规范,就应予以肯定。

3.小结:是的,“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时候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四、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一)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交流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练习,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句子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你,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室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分别形成什么样的画面,点出句子中让你形成画面的词语。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句子1画面:先生和学生像唱歌那样读书。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画面:同学们呆在那里,一下子课堂十分安静。词语:“霎时”“鸦雀无声”。

(三)小结:

句子1,通过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私塾先生和学生怎样读书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句子2,则通过词语“霎时”“鸦雀无声”,把同学们吓呆让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的状况生动表现了出来。我们阅读时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说话表达时,也可以学着用上“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别人获得生动鲜明具体形象的印象。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使用脱音节的字卡检查评价,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1***3单元课文

【#三年级#导语】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学语文能够提升你的阅读能力,即从各种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这两样是以后走向社会可以说比较常用的技能;再现实一点,你的一次又一次的升学考试,这是一块敲门砖。从提升的角度来说,学好语文,可以拓宽人的视野,提高个人素养,甚至能够获得好口才,提升个人魅力。以下是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的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籁籁地着,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的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样。

3.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暑假你是怎么度过的?经历了哪些新鲜事?和同学分享一下吧!

习作——猜猜他是谁

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不能在文中出现他的名字,但是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篇二】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6.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课文解读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7.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嚁嚁”,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习作——写日记

【篇三】

第三单元

8.去年的树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本资料来自www.puXueWang.com)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9、*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小树林。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都能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吃过早饭,青头对红头说:“咱们玩捉迷藏吧!”

“那我先藏,你来找。”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了眼。

红头四面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做声了。

“红头,藏好了吗?”青头大声问。

红头不说话,只露出两只眼睛偷偷地看。它心想,我要是一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正在这时,一只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了。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只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在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运动着。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终于,红头又看见了光亮。可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这时,青头爬到了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阿嚏!”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地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旅行吧!”

11、*一块奶酪

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要就受处罚。”

大家一听,都来劲了,争先恐后赶到运粮地点,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谁也不愿偷懒。

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盯着那一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子!”

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命令,却不走开。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大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子。

蚂蚁队长生气了。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突然下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他才大叫:“立——定!原地休息!”

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味道真香!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您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到洞里去了。

习作——我来编童话

“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

看到上面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故事?发挥想象,把故事写下来。

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导语】《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无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材说明:部编版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1.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双线提升:既要感受到童话的丰富想象,积极心态带来的快乐,更要指导学生练习抓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概括表达能力,感受童话语言的趣味性。

2.对比、拓展阅读,多角度认知事物:通过和相似内容文本的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思考生命的话题。

生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能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文中的新词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对于童话类作品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捕捉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情节的划分,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并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能够进行角色体验式朗读,结合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但在情节的概括能力方面还需要方法指导和实践训练,在对比阅读方面,如何去辨析故事的异同还需要进行思考角度和语言表达的指导提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能抓住关键信息用简单的话语复述主人公经历。

2.能够结合童话中人物的具体表现,了解一棵树的生命历程,感受人物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形象。

3.通过语言表达训练,传达乐观情绪,激活想象力。

拓展:通过对比阅读,交流讨论,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对比文本的异同,丰富对童话的内容阅读和生命认知。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能够进行简单概括,读好人物心理活动,感受童话的奇妙想象。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不同的文本,尝试多角度讨论异同。

教法:入境诵读法、要素连缀法。

学法:对比思考法、想象体验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选择一个,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小结,从童话故事的奇妙想象和引人深思入手。)

二、读好课题,为阅读奠定基调:

今天我们要读的童话故事叫作《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谁来为大家读读?(引导读出信心、乐观之感)

到底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默读课文,抓线索了解经历。

1.自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写了谁的故事,要是觉得哪个词特别新鲜、有趣可以用横线画下来。

2.同桌交流:同桌两个人交换课本,读读对方画的词语,和你画的一样吗?如果觉得那个词语好,你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补充一下。

3.全班检测:老师也找了一些词语,看看和你的一样吗?

(课件出示:包裹缩成一团根茎叶锯子斧子手推车吱吱嘎嘎拆)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正音。)

这么多词,你能记住哪几个?(学生发言,指导归类识记,建立与课文的联系。)

4.读了课文,知道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

(一粒种子)

试着再说清楚一点,一粒种子的什么?(引导发现“变化”)

那请你赶快找一找,这粒种子先后变成了什么?能不能圈出来具体的事物。

(学生捕捉信息: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贴词卡。)

看着这些词,你能说说这粒种子最后到阳台上经历了什么过程吗?

(引导学生用上顺序词,表述整个过程。)

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但是会有人听不懂。你觉得哪里没说清楚?

(引导发现要说清楚为什么变化和怎样变化。)

出示第一部分:种子为什么会变成树?又是怎样变的?你觉得要说清楚,还需要加入哪些词语?试着找一找,用词越少越好,但是要准确。

(引导学生发现:站起来,呼吸空气,努力生长。分为想法和做法。)

你试着用上这些词再来说说,种子是怎么变成树的。

(引导学生借助表示想法和做法的词进行语言表达。)

这样说,就算没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也能听明白。你还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第二个情节)

请你拿出铅笔,再去读读书上第二部分的内容,画出你认为能够表示原因和过程的词语,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评议是否说清楚了。)

剩下的两个变化同桌两人每人读一部分,自己勾画关键词,然后讲给同桌听。

(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的经历。)

四、读好重要语句,感受人物心理:

1.这个故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次的变化都不一样。可是在故事里,也有一样的地方,谁发现了?

(引导学生发现种子每次都想法都是“那一定会很好”。)

2.出示文本中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引导学生结合提示语和上下文读好心理活动。)

五、欣赏趣味情节,感受童话想象: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那一处你觉得最有趣?

(学生个性化阅读分享,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关注结尾。)

六、读童话故事,猜作者其人:

1.读了这片童话故事,你觉得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什么性格?

(结合“那一定会很好”了解作者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

2.其实这位作者平时也很喜欢说这句话,请看:

(出示填空练习:今天趴在书桌前写好几个小时,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公园里的景色这么美,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3.有位同学看了这篇课文,也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了。

早上起来,我听见书上有两只小鸟在叫,要是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于是___________。后来……

七、小结阅读内容,推荐《去年的树》:

1.读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记住了那句话——那一定会很好。

(结合板书小结:做什么都很好)

2.同样是写树的童话故事,另一位作家又有不一样的想象。大家可以读读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去年的树》,看看他要告诉我们什么。

附: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做什么都很好)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奉献的名言

1.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爱因斯坦

3.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

4.在政治中我们需要能有所奉献的人,而不是想有所收获的人。——(美国)巴鲁克

5.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迅

6.一生奉献于两个神明,即荣誉与英勇。——蒙森

7.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

【其他资料】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撅头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