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泯灭自己的情感?如何抹*掉情感

vbhYIYTMK89032024-04-04 21:24:31

一、如何抹杀掉情感

抹杀掉情感的方式如下:

一、开展其他活动,不给自己沉浸情绪的机会。

当亲密关系骤然断裂,陷入思念是人之常情。

为了让自己合理思念,调节情绪可以减少思念的时间,平衡各环节时间就显得分配尤为重要。

比如,可以约上志同道合的三两好友,经常去商场购物、上街散步、看看电影、旅旅游,主要目的是有人不定时与你沟通交流,打断自己的思绪,避免长时间陷入自己的一方天地。

一旦产生与别人的实际沟通,大脑会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脑海中便会给自己暂定两个重要目标,一个是回答问题,一个是继续思念。

所以这个时候与其深陷回忆,不如给自己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机会。

二、通过理性调节,将注意力由幻想调往现实。

往往一个人走不出回忆的因素是刻意麻痹自己:那个人还没走,只是暂时见不到了。坚信一段关系仍有可能旧情复燃,也是变相麻痹自己的一种。

对于已经逝去的人来说,麻痹自己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情。逝去是既成事实,此事实作用到自己逝去依然成立,所以我们要理性的提醒自己,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情,谁也避免不了,逝去的人依然存活在心中,在我们的记忆中不老不死,不生不灭。

秉持尊敬和热爱的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生者的身上,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不要忽视了生者疯狂的追忆死者,不然只会让悲剧轮回。

二、如何控制因异性吸引而产生的不必要情感

异性相吸似乎成为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可是你是否又想过,这个异性身上的优点是否是你内心真正喜欢的又或者是你觉得嗯这个也很不错哦!那就她吧!

但凡要是女生或者(男生)颜值还是可以的,基本都是比较吸引人的!毕竟大家都喜欢多看漂亮的。这个也是正常的,谁不喜欢漂亮的,养眼的呢!

可以先反问一下自己,自己是不是一个比较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比较喜欢热闹。看到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都是成双成对的,然后自己比较孤独,可能这个时候自己心里觉得有点不是滋味,我也不差啊!为什么我不能找一个男朋友呢!然后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只要映入你眼中,长相或者性格都还不错的男生,那么非常容易的你会被他吸引过去。

这个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一定要搞懂一个重要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我到底需不需要去谈恋爱,也或者用不用去找男友,如果不用也或者暂时不需要。那么下一次碰到和眼缘的异性就要多加注意,告诉自己嗯,这个人很好,不过我是欣赏他,多余的情感就可以不用出现了!

这是给自己心里暗示的这种。

还有一种就是自己是比较慢热的!自己接受外界的信息关于异性这块比较慢的,好不容易这个时候碰到一个比较和自己眼缘的,也可以说是让自己一见钟情的,那么为什么要放过呢!这种情况是你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是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做。那么吸引是好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你不小的困惑的,这样的是最好状态。

异性相吸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事情,只是在于怎么样的运用,如果自己本身就洁身自好,又或者对感情非常专一。那么这样的小伙伴的异性相吸是帮助找寻他们的另一半。

相反如果自己,比较墙头草,又或者轻易拿不准主意,一会儿觉得这个也很好,那个也不错的,这样就要加倍小心了!要不断给自己心里暗示,我自己就想要这样的,别人的过多相法也不能阻拦我的内心真实感受。

即使有好的异性进入我眼前,我也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会产生别的情感。这个是自我暗示,然后直到找到合适的为止。

以上都是比较浅显的做法,如果是自律型高的人呢根本不需要,其实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加以改正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又有多少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知道自己的问题,就继续放任,也不想加以改正的,只要自己开始意识到问题,并且加以不断修复,不必要的情感慢慢也会不复存在的。

三、佛教是如何看待情感的

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质,微细而复杂,通常人们都生活在自我营造的情感世界中,难能自拔,因此学习佛法,是必须要直面自身的情感问题的。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佛法中的情感观。

一、情。古人造字多蕴含大智慧,从造字上就能传达出其相应义理。情左边是心,右边是青。青、青色代表东方,有生长之义。所以情,表达的含义就是心中的种种(妄念)生长。在佛法里,众生与有情一词是同样的含义,只是新译和旧译的不同,众生的意思,就是心中的烦恼丛生之义,有情也是指我们内心的种种烦恼(妄念)丛生之义。

具体来说,情这个词外延非常广博,其范畴可以扩展为情识、情执、情绪、情感、情见、情怀等等,其间都有微细差别。但综合而言,真正要学佛必须要超越世俗的情感,放下世俗情感。因为佛法最终追求的是解脱,而世俗情(感)带给我们的主要是缠缚、束缚。不可否认,情感的存在使生命的世界多姿多彩,社会的秩序存在也依赖于情感的作用,情感使人们产生了信任、温暖、依赖,但是作为学佛者,必须要透析情感的本质,以一种更加超越的「慈悲」来取代狭隘、困缚的世俗情感。

世俗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所建立,通常来说,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内容,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友师长,都是围绕自身的利益、血缘、信任关系等所建立的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本质上也是业力的呈现,如同一条条枷锁,使我们的一切行为、言语都服务于情感的维系,如果不能够看破这些情感的本质,是没办法走入解脱的,所以出家僧人,必须要出家,解除原有的家庭关系,去过僧团生活。当然,真正的出离情感是内心的彻底出离,作为一名学佛人,其目标是去除自我的执著,也必然伴随自我情感关系的超越。

二、欲。欲左边是谷、右边是欠,字面的意思,就是食物还有所欠缺,就是还没有吃饱,还想要,也就是欲。

情,主要是一种缠缚,相互的牵挂。而欲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的一种贪求。欲望也是驱使人们在业力轮回中不断奋进前行的动力,因为欲的存在,而成就了种种烦恼痛苦。

依本文主题,这里重点谈一下情欲。

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会有情之缠缚,形成罣碍,多半也会伴随欲望的传递。

1、子女。我们希望子女能够乖巧懂事、好好学习、成就事业、荣耀自己的家族、传承家族生儿育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欲望。

2、父母。我们希望父母少约束自己、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条件、希望父母健康等等,也都是自己的欲望呈现。

3、夫妻。希望夫妻对自己忠诚、付出、承担、包容、理解等等这些亦都是欲望。

4、亲友。我们希望亲友能够尊重自己,支持自己等等也是含有欲望的。

综合说来,人如果没有私欲是极难极难的,但是欲的存在会导致两种问题,一是自身的欲望过强,会对对方产生束缚、压迫,从而造成反抗。二是多大的欲望收获多大的失望,有一句成语叫,欲壑难填,当我们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时,就会在现象里执取不舍,欲望不断的滋生,把美好的生命浪费在不停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上,最终,因为一切业果的无常性,必然导致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

从佛法来说,是把私欲转换为圣愿,通过修整自我的欲望,最终达到内心圆满无漏,无欲无求的状态,因此佛法的修证不是大众所能行持的,也切不可把俗欲成就之法与清净佛法混为一谈。

三、爱。爱,从古人造字上来看,原义为心之受,也即心之执取。随着历史变迁,该词的含义逐步发生了变化。本文前面讲了双方缠缚的情、一方索求的欲,这里再谈一下对外付出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崇高的、不计回报的。诸如母爱、慈爱、神爱世人、博爱等都表达了这种含义。

喜欢意味的是情与欲,而爱更多意味的是付出。但不论爱有多么崇高,它依然含有一种执取,这种执取,也必然存在不圆满之处。但即便是这样不够圆满的爱,其实对很多的学佛人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爱偏向一种圣洁、放下自我,心甘情愿的付出。当我们内心拥有爱时,内心能够升起温暖、安定,可以说这已经是世俗里极强的正能量了。

四、慈悲。佛法非是无情,不是形同草木,泯灭情感,而是圆满于慈悲。慈悲能够超越情、欲、亦能含容爱。真正的慈悲是圆满心性的显发,通过有限的语言来形容慈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本文只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一下:

1、慈悲的圆满必须在见性后达成。也即只有彻见空性、彻见自性之后才能圆满慈悲。教理来说,只有成就阿罗汉后,开始圆满行持菩萨道的菩萨众才能真正显发慈悲。心经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金刚经言:若菩萨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则不名菩萨。其所谈的义理都是在强调,要成就慈悲,必须要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因此成就空性,所以才能达到内心的绝对平等,所以方能冤亲平等、七周行慈。

2、具足圆满的智慧。何谓慈?慈能与乐,佛陀又称众生之慈父,因为佛陀透彻诸法,由智慧的圆满,能够显发与乐之慈力。

3、具足广大的行愿。何谓悲?悲能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不厌生死,广入世间,随缘度化一切有缘,令一切烦恼得以止息、化转。这都是由广大悲心所来,但这种悲心以空性为依,不含有自我的欲望和情感,不对他人产生强迫性、执取性。

以上大概介绍了一下佛法的情感观,不是要否定世俗情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是希望指明次第,有志于修学佛法之人,应明白走出情海困缚之必要性,目前尚深陷情海者,不可以个人情见,错误计著佛法,可逐步减低自己的情感缠缚、欲求贪著,慢慢体会佛法的清净、智慧之乐。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