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树,要如何学习哲学

vbhYIYTMK89032024-04-04 10:25:53

一、树有思想么

我家门口有一棵树,春来就发芽,秋去便落叶,从不曾耽误任何一个时节,也不会有什么奇怪的举动(比如突然结一个苹果)。但它平凡无奇的外表之下隐藏着这个世界应该具有的一切神奇。它是如何做到准确感知春来秋去?它是如何忍过风雪,挺过烈日?它又是如何传宗接代,子孙满堂?

有一个问题曾经让我着迷:树有思想么?假如有,它又在想什么?尤其是它看见我的时候会想什么?以我目前的认知得出的结论是:树什么都不想。其实这个答案挺不浪漫的,也不符合万物有灵的理论。但这不是在说一棵树仅仅是一棵愚蠢的树,没什么了不起。而是说,“会不会思考”只是人类强加给其他生物分类标准。会思考仅仅是众多特征中,人类擅长的一个,就像豹子善于奔跑,老鼠强于打洞一样。但是,就像奔跑和打洞分别是豹子和老鼠赖以生存的技能一样,思考也可能是人类最值得标榜的技能。

思考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黑色幽默在于,当你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其实在“思考”什么是“思考”。这个问题挺哲学的,但我从未受过哲学训练,我只是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偏见性的、朴素的解释,再加上我作为一个学习生物学的人,从生物学角度的一些理解。我的理解是:思考是对信息的整理和判断,并将结果加以储存和再利用的系统化过程。在这里,我把信息的收集过程排除在思考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区分人类和其他生物。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问以下几个问题

(1)细菌可以思考么?

(2)蚯蚓可以思考么?

(3)猫可以思考么?

估计很少人会对第一个问题有所犹豫,到第二个问题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人不确定答案,到了第三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肯定的是,细菌这种单细胞生物不会思考,因为它缺少专门对信息做出研判的结构。蚯蚓作为多细胞动物,它有一个结构叫做神经节。所以,外界信息可以被汇总到神经节,然后由神经节发出指令对外界信息做出响应。但蚯蚓仍然不能思考,因为它对外界的所有反应都是实时的判断,而且判断的结果是不可储存的。也就是说,你今天对它的刺激,并不影响你明天对它刺激时它的反应。猫的情况大不相同。从相貌上就可以看出,猫比蚯蚓高等多了。事实上,猫的行为比蚯蚓复杂的多,行为的不可预知性也高。你如果惹恼了猫大爷,它可能好几天都不愿搭理你。如果猫被一个东西吓到过,那它下次见到这个东西时,很大概率上会远远躲开。所以,判断的结果能否被储存并在以后被调用,很大程度上是能否思考的标准。

但记忆不是唯一的要素。当前一个很火的研究领域是植物的记忆。在一些实例中,接受过中等程度干旱的植物,在再次遇到干旱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较高的抗旱性。其他如洪涝、盐碱和寒冻等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科研人员指出,植物可以将刺激以某种形式的记忆储存起来,这样有助于响应类似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植物可以思考。原因是植物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学术的说法是,植物是构件生物。简单来说就是植物可以有好多枝叶,这些枝叶都是极度类似的元件,而不像动物一样有多种分工明确的器官。所以植物的信息是分散存储的,遇到刺激时的反应仍然是没有选择性的响应,而不依赖于判断。

到这里,我们得到了关于思考的两个重要因素:神经中枢和记忆。二者缺任一,只能叫响应。目前来看,所有能思考的生物都是动物,且集中在哺乳动物和鸟类这种神经结构复杂的生物。人脑和猫脑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而不在于结构成分的不同。这意味着信息处理的网络化程度,以及信息的冗余程度。相较起其他生物,人的行为更复杂,很大程度上是人对信息的判断和响应过程更复杂。以食物为例,除人之外的所有动物,对待食物的态度多取决于两点:味道和获取的难易程度。如果在食物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没有动物会去刻意去吃难吃的东西。但人类呢?节食的人会考虑卡洛里对体型和健康的影响,酒精过敏的人会考虑不喝酒会不会让自己显得不合群。这说明人在思考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也就代表人脑做决策时所处理的信息种类更多。这种复杂程度使人脑更高级,思考的结果对自己有利的概率更大,但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举个例子说,“后悔”就是人类比较特殊的情感。我并不敢推断别的生物一定不会后悔,而是说这种情感在人类身上最为明显和常见。人往往在结果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会后悔。这代表着人在回溯自己决策过程的时候,能够回忆起别的可能性。反过来说就是,人在决策的时候考虑到了别的可能性。

写道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我在叙述“思考”的时候,经常会提及“信息”。是的,思考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方式。而且,人类是唯一将信息变成生产力的生物。对于其他生物来说,信息大部分时间只储存在身体里,随着生物的死亡而消亡。但人类可以将信息储存在书本上、录音带上,到了现在更是储存在芯片上。人类的信息可以跨越几千年传到现在,影响现在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最值的人类自我夸耀的不是传递信息,而是人类在收集、分析和利用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运行方式,而且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人类生存地更好而服务。打个比方说,信息是当今人类最主要的“食物”,缺少了它甚至无法生存。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为什么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原因,因为它从底层改变了人类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可能大家对于“人类是万物之长”、“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这种说法已经嗤之以鼻,但是在进化上,人类确实是能代表最高的进化水平的。有人可能会举微生物和植物的例子反驳。微生物和植物的总生物量远远大于人类,但他们不是地球的主宰。他们可以主动毁灭地球么?反过来,人类可以么?答案一目了然。

后记:

文章写完后,又冷不丁看见了施一公先生《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里边提到意识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本质是相通的,所以我也想多写几句。施一公讲,“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至少现在不能同意。什么意思呢?如果是研究历史,那当然是“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应该先搞清楚了最早发生的,才能理解后来发生的。但科学研究往往是剥洋葱,要先搞清楚表面的,再去搞清楚内在的。而现在,意识研究连表面都没搞清楚,猜它的分子或者量子有什么意义?意识这个东西太复杂,但不能因为复杂,你就把它归咎给“量子纠缠”这种目前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属于瞎猜,就算侥幸猜对了,也没有任何意义。这和假说不同,假说是看到了间接的证据,但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把意识和量子联系在一起,目前不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基础。分子层面倒是有很多证据,但是低等生物同样有各种信息分子和信息处理机制,难道说它们也有意识么?当然,施先生是做分子的,做分子的人容易觉得研究的尺度越小就越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但科学是向两个尺度发展的,一个越来越小,向分子和量子尺度进发,而另一个越来越大,向着宇宙进发,或者说越来越复杂,向着系统化、网络化进发。两者不可偏废,因为宏观和微观都不可能脱离彼此,而自我印证。意识只有在高等生物中出现,说明它的存在有赖于生物的复杂性,而前文已经讨论过,所谓复杂性,体现在处理信息的网络化程度。在进化中,所有东西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其过渡形态,所以在一些高等的动物中,如猴、猫、鸟等,是可能存在意识的,但都是萌芽状态,不如人类那样极致,也不足以支配这些物种的生存。所以,意识可能是大脑这种信息处理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作用机理,就像人工智能一样。我真的觉得AI对于理解人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突破,但现在还处于很初期的阶段,大部分时候,人类并不理解AI运行的机制。当然,所有的东西都是物质的,都有其分子的,或者其他的基础。但分子层次的和宏观层次的规律有很大不同,意识的存在更应该先由系统论和网络论理解运行机制,然后再由分子或量子证据来解释作用机制。

二、要如何学习哲学

先看入门书:国外比较好的有《苏菲的世界》,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国内的比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卫的《哲学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团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哲学故事》等。

进阶:开始系统地读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看哲学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看原著选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深入:研读各位哲学家的原著,西方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等等。

中国哲学:《周易正义》、《论语集注》、《孟子正义》、《大学》、《中庸》、《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庄子集释》、《荀子校释》、《韩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释》、《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张子正蒙注》、《二程集》、《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周山全书》等等。

三、解读哲学语句

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我觉得,用人来理解,人想要获得成功,成为闪光点,去获得很多人的尊重和崇拜。就必须朝着好的方向去尝试,经历,打拼。不管最后如何,也有一半机会成功,就算没成功,也会获得尊重,因为那个像树一样想长得高的精神是难得可贵。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