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自己,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

vbhYIYTMK89042024-03-31 17:37:59

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出自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这句话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出处,它可能是在网络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或者是一种普遍的哲学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是,每个人都受到自己的思想、观念、经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形成一个“自我”的囚笼,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局限和束缚。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和成长,才能逐渐摆脱自己的囚笼,成为更自由、更完整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或理论,而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背景来理解其含义。

二、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习惯,是由他的所有经历产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出生背景环境,不同的家庭与教育。但最终都是形成了一个有意识的,能够意识到自己意识的个体。

现代的小朋友,和前一代虽然有所不同。所接受的外界刺激不同,生活物质上的不同,精神世界满足的不同,以及社会时代的不同。这些种种,都使得现代的孩子在物质的享受上领先于上一代。但是从人的本质上来说,其实又没有多大的不同。

最终,都是培养了一个有意识的人,从这一点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甚微。人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人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意识,但对别人脑子里想的什么一无所知。

每个人看似完全不同,性别上的不同,肤色上的不同,身高体重上的不同。但其实又都是一样的。一样以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天生盲人以其他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和眼睛看是一个意思。一样是由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一切形成了现在的自己;一样都在时刻思考,但又思考不出来个所以然来。

看到马路上的任意一个人,心想这个人此时此刻在想什么?他是否也在想“此时此刻,这个人在想什么?”任何人,对于你来说,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镜子里的人就是你,你就是这个人。

我们只是出生在了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家庭。如果我像你一样,出生在你的家庭,接受和你一样的教育,经历和你一样的经历,我就成为了你。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出生在我现在出生的家庭,经历了我所经历的一切,那么你也就成为了我。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可能,其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自己其实也是所有人。

三、每一个其他人都是自己的化身

    因为疫情,2020年至今的一大半时间都在隔离,年初在国内,现在在法国,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隔离期间,了解了一些浅显的哲学知识,让我能够跳出目前的生活,花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问题。在此记录一下,以免一些有趣的想法稍纵即逝。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化身,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假如我与另一个人有同样的基因,同样的经历,所有所有的东西都一模一样的话,我是不是会和TA拥有一样的思想,做出一样的选择,度过一样的人生?”这是我2018.09.16写下的一段话。

    后来我读到了安迪威尔(Andy Weir)的 《the egg》,也看了根据这个短篇做的视频。惊喜的看到他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并且还如此形象地描写了出来,当然了也有比我更加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整个世界上的、从古至今的每一个人都是你自己。李白是你,杜甫是你,岳飞是你,秦桧也是你,华盛顿是你,希特勒是你,同理,安迪维尔是你,现在写文章的我也是你,你帮助的每一个人都是你,你伤害的每一个人也都是你。你的灵魂要比你想象的还要壮观,美丽和宏大。这一世的一个人脑只能承载你很小的一部分。生命的意义就是让你能够慢慢成熟,最终拥有更大的智慧。

    在我怀有这个想法以后,对我的人生会有什么帮助呢?

    我会用更加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和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比如以前,我看到一些很厉害的,自己遥不可及的人,与自己身份地位很不一样的人,会有一种卑微感,觉得自己的想法很不值得一提。但是现在,我会更加坦然的与他们沟通交流,我知道他们能给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丰富我的人生,我同样也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和角度。当我碰到身边有些人做了一些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事情时,我不会生气、愤怒,反而会从他们角度来理解他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我会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再把自己包裹起来。这也是促使我现在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通过这样,不同的“我”之间才能更加充分的理解彼此,形成更多不同的想法和智慧,人类的智慧才会更快的升级迭代。

    我慢慢变得更加有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尽量做一些能够帮助更多人,而不仅仅是身边看得到的认识的人。

    前几天在听梁文道《一千零一夜》,其中有一期在讲帕菲特的《理与人》,书中有一部分在讨论人的同一性。是你的身体决定了你就是你吗?那你身体上大部分器官都换了,你的细胞每天都在死去,新的细胞产生,你就不是你了吗?是你的大脑你的记忆决定了你就是你吗?那你五岁的记忆和三十岁的记忆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两个你还是同一个你吗?他在书中分析了所有定义自我的概念,发现这些描述自我的本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东西。他提倡采用“化约论”来理解“我”这个概念,我是不是原来的我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是不是有些东西在延续,比如生命、情感、记忆、思维方式等等。“我”无非是一组心理上的关系和联系,我的经验、我喜怒哀乐的情感、我的思维方式、我的一些记忆等等。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会有联系,但是这个联系比较弱,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的联系就比较强了。而昨天、今天、明天、未来的我之间是有心理连续性的。“我”作为一个主体,是一个幻觉,是不存在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可以定义我的东西存在,存在的只是心理上的联系和连续性。身边的人和我的心理联系比未来的我与我的心理联系更强。这样来想,死亡也并不可怕了。当我死了,我的想法、我对他人的影响依然存在着。这些都以我的一部分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之中。

   听完以后,我发现安迪威尔和帕菲特好像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讲述一个同样的故事。在他们构建的哲学宇宙里,整个世界人都是一体的。小我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我。如果每个人都怀有这样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再以此来重建我们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社会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有空我会去认真读一遍《理与人》,或许会有新的感悟和想法,再过来更新。

                                                                          2020.03.28

四、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这句话是来自说的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是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或者是通过爱情与婚姻走到一起的丈夫/妻子,或者是一个你们关系已经好到是亲生兄弟姐妹的朋友。他们虽然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你,但是也无法主宰你的人生。

对于一个人,其实只要你知道他/她内心是爱着你的,并不需要强调过多的外部表现细节(当然也并非不是全然不需要这种爱的外在表现和传递,只是不要过多,因为通过行动表现内心的爱是必须的)。

对于相互爱着的两方:其中一方内心抱着某种对另一方能够替自己达成某事的希望,万一内心的这种希望没有实现,那么要求方会感到失落、不满或觉得‘’你不爱我‘’;而被要求方则往往只是因为众多的生活、工作事件临时忘了或是实在难以抽出时间没有满足要求方的希望。

异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而没有完成这个希望,于是他们充满了不安、歉意、愧疚和压力,有时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而不知所措以及感伤之后感慨‘’你怎么不能理解和体谅我‘’。

要知道、领悟、记住并运用这个道理,保持这份独立。那么现实生活中,就会少了许多由于一方过多干涉内心深爱的对方而被干涉方也由于这份爱不忍也无法拒绝干涉方而带来的苦恼。

【相关内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外在体征。(生理自我)内在精神世界(心理自我)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社会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途径,客观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悦纳自我,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过低的评价容易使我们自卑,评价过高则容易使我们产生自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使我们自爱、内心体验到自尊和充满自信。欣赏自己的优点。学会发觉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体验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接受自己的不足。因此,珍惜自己,勇于接受自己的不足。

应该有完善自我的意识和行动。发扬优点。找出自己的优点,强化它,发扬它。如果你是一个安静温和的人,那么,用你的耐心和倾听,给大家带去理解。克服缺点。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克服它,改善它。追求进步。

青春期是我们人格的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培养自己开放的胸襟,既要了解昨天的‘’我‘’,又要认识今天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不断进步,实现自我完善。情绪是一种内心体验。

伴随着我们生活经历过程中自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