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低沉催人泪下散文,催人泪下的散文6篇

vbhYIYTMK89032024-03-30 21:41:06

一、葬礼的短文散文

正月初七下午,传来朋友王君的父亲去世消息,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老家小镇悼念。

一、祭拜

在低沉哀婉的音乐中,我们步入灵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硕大的挽联:良操美德千古存,高风亮节万世在。老人的遗像高悬在挽联中央,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灵堂四周摆满了亲朋好友送来的花圈和花篮。在灵堂的一面墙上,用素净的三张大白纸分别写着讣告.治丧委员会人员名单及扶重人员名单。讣告告诉我们老人享年75岁,无疾而终,典型的寿终正寝。治丧委名单则是打理丧事的人员组成。扶重人员即抬灵柩的人,请的全是老人生前的乡邻,尽管老人离开村子多年一直在镇子工作,但念旧情,一一请来,共有十六人,俗称十六抬。

灵堂里的气氛在肃穆庄严中透出些许喜庆的味道,因为这种情况在本地属于喜丧。

见到重孝之一的王君时,我们表达了哀悼之情,恭祝老人顺利登仙。随后我们在王君引导下来到灵位前祭拜。上香,下跪,磕头,作揖,如此三次,神情悲戚。另一重孝——王君的大哥叩头跪谢来宾,礼毕,王氏宗族帮忙的人奉上热茶一杯,王君陪坐,谈起老人生前的种种事情,追思亲恩。耳畔的哀乐教人愁肠百结,恍惚间才想老人已驾鹤西游。

二、守夜

守夜俗称坐夜,一般两至三个晚上,即所有亲朋好友最后陪伴逝者一段时间,以示哀思。

因为是喜丧,气氛有些热烈。帮忙的人穿梭来往于人群中端茶递水,迎接前来悼念的客人。

大约六点钟夜幕已降临,人员基本到齐,仪式开始。

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过后,紧接着是沉闷的丧鼓声——鼓手开始打鼓了。几分钟后,歌师开始唱孝歌,一切按部就班进行着。坐夜唱孝歌是本地的习俗之一。歌师唱孝歌是很累的,一直从晚上六点唱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歌师必须具有一定水平——既要熟悉中国历史.孝道.本地风土人情,又要了解逝者的家庭情况,这样唱孝歌时才能打动人心。孝子必须诚挚的上门邀请歌师。

我们几人是王君的挚友,也就算作孝子之列,必须陪坐一夜。其间,喝喝茶,聊聊天,打打扑克,是可以的,当然也不忘在灵位前上香。大约凌晨两三点钟时,我们有些支撑不了,朦朦胧胧中传来歌师凄厉的歌声,催人泪下,仔细一听,歌师用独特的方式唱出了老人生前的种种恩情,如泣如诉,好不伤感。

凌晨五点左右,一阵鞭炮声后,鼓声戛然而止,歌师怅然的余声飘向虚无的仙界……

三、成佛

第二天下午两点,成佛仪式正式开始。

两个唢呐手吹出一阵极其凄厉的乐曲后,所有的孝子孝孙披麻戴孝跪在灵位前面,恭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宣讲老人生前的种种美德,并代替逝者告诫后世子孙好好做人。

其间低沉的哀乐缓缓流淌在人群中间,周围的人们也肃穆地静立着观礼。

待长老宣讲完毕,紧接着由扶重人员将遗体移入水晶棺中。在盖上棺盖的瞬间,逝者的一名女性至亲带头嚎啕大哭起来,由此引发一片发自肺腑的哭叫声,因为亲人又走远了一步。

最后亲朋好友至灵位前上香拜祭,孝子跪拜答谢。整个仪式持续近一个小时,长老宣布礼毕。

成佛即是恭送老人顺利登入西方极乐世界。

四、出殡

第三天上午十一点,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此即出殡。

三位重孝脚步沉重的由人搀扶着走出灵堂。王君的大哥双手捧着灵位,其二哥双手捧着遗像。在离灵堂大约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副由扶重人员事先扎好的.巨大的桑木架子,称为丧架,王君三弟兄走到丧架后,缓缓地转身,并列跪下,面向即将抬出的灵柩。这时三弟兄泪流满面,只是压抑着情感不便嚎啕大哭。

在激烈而尖锐的鞭炮声催促下,扶重人员将灵柩小心翼翼地抬出灵棚安置在丧架上。

紧接着族长按既定程序编排送葬队伍。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孝子孝孙,大约二三十人。全都披麻戴孝,且头上戴的孝布颜色不同,白布是老人的子侄辈,红布是孙子辈,绿布是曾孙辈。紧接其后的是王氏三兄弟,由另外三人搀扶着。在三兄弟后面是灵柩,由十六人抬着。有三名女性至亲站在丧架上压着灵柩痛哭;最后是亲朋好友若干人及请来送葬的乐队。

一切准备就绪。在礼炮响过后,乐队奏起了哀婉的乐曲,深深叩击着人的心扉。随着扶重人员中的领头者一声号子“起”,整个队伍自西向东缓缓地穿越两三里长的街道。这时街道两边的与孝子相关的人员燃放爆竹恭送老人,为答谢朋友,王君的两位侄子跪拜。

队伍在鞭炮声.哀乐声及路人的注目下慢慢移动着。大约走了五十米,队伍在族长示意下停下,此时三位孝子慢慢转身跪下,前面的孝子孝孙亦然。停留约一两分钟后,随着领号者一声“起”,队伍再次启动缓行。此礼是希望亲人慢慢离去。如此反复十几次,才到达殡仪馆。

遗体火化后由孝子随同族人一起将骨灰埋入祖坟。

二、催人泪下的散文6篇

什么样的散文让人眼泪催下呢?下面是我整理了催人泪下的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催人泪下的散文篇1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凄婉动人的歌,我就会想到这首歌背后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小女孩的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候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妈妈总会带上一块年糕,在那贫穷的家庭,一块年糕是何等的美味啊!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已过了晚饭时间,见妈妈还没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却盼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家的路,去找妈妈。她走了很远,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反应。她以为妈妈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明白了: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万分的恐惧,拉着妈妈的手,使劲地摇,她发现妈妈的手里还拽着一块年糕!小女孩拼命地哭着,却哭不出一点儿声来……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自己。她想,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了。于是,她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语做着这首歌。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那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落……我一遍一遍的聆听着《感恩的心》。那一刻,我学会了去关心,学会了感谢。用感恩的心去体会那爱的温暖;那一刻,我学会了在被爱的同时去给予,去付出,感恩的心带给我一份幸福。因为,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让我们找到身边最真的幸福!爱,不曾远去。我们总是习惯占有、享受,而忘了如何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那给我爱的人,去感谢给我温暖给我关怀的人,那爱我胜过爱自己的人。

催人泪下的散文篇2

星期四下午,学校组织观看电影《一梦十七年》。电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怎能不让人为这个没有血缘关系却温馨和睦的家庭所打动呢?

影片主要讲了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夫妇司迪克和比力克孜,在一个狂风怒号的夜晚,捡到一名奄奄一息的汉族弃婴,并为他起名“拜合提亚”。为了医治好这个没有一点血肉亲情的孩子的病,他们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带着拜合提亚和自己的女儿返回故乡,过着艰苦、平淡而温馨的生活。当拜提奴亚因追一只野兔而迷失时,姐姐为了寻找他而被沙尘暴夺去了生命;十四岁时,父亲为救他过失致人死亡进了监狱。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对维吾尔族夫妇产生敬佩之情。同时,又自言自语:“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原来,不同的父母也有一颗同样的心: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地一切。’。爸爸妈妈在吃饭时,总把新鲜又好吃的饭菜东让给我,自己吃的却寥寥无几,想到这儿,我不禁惭愧得低下了头。

再看看拜合提亚,又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知恩图报。当母亲疲惫晕倒时,他搀扶着母亲来到床上,接着又倒水给母亲喝,帮着母亲做家务,他的这一举一动使我想起了——

在去年,爷爷被查出患有恶性淋巴肿瘤,当大家听到这消息,如同五雷轰顶。爸爸都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哭。在以后的日子里,爸爸每天都在医院里陪伴着爷爷,当爷爷一次又一次发烧时,爸爸总在爷爷身旁,为爷爷倒水,安慰爷爷。爷爷逝世的那一天,爸爸用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爷爷那如土色的脸,泪水再一次爬上了他的眼眶。从爸爸那依依不舍的眼神里,我深深地体会到爸爸与爷爷之间那无法割舍的亲情,体会到爸爸对爷爷逝世的无奈和惋惜。如今,又有多少人能为父母分忧,倾听父母的每一句教导呢?

在我生日时,父母为我买了丰富多彩的礼物。可我却在他们生日时,连一句生日祝语也没有说。有时,他们连自己的生日也忘得一干二净;当父亲生病时,我并没有照顾他,自个儿跑到朋友家玩。每每想起,我真感到羞愧。

父母的每一次付出如同点点水滴,滋润着我们这一颗颗小树苗茁壮成长,在他们爱的陪伴下,我们走向了成功的彼岸,在每一层爱的阶梯里,我们懂得了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只要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美好。拜合提亚一家经历一次又一次磨难,终于团聚在一起。

这就是催人泪下的亲情啊!

催人泪下的散文篇3:“我叫山果”

作者:佚名

我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我知道这么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人朝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不能说不模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感悟。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拚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使劲儿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儿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及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一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拿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儿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儿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小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点评:这一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点击下页分享更多催人泪下的散文

三、催人泪下的乡愁散文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我觉得很感人。

《故乡的榕树》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寻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给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做一条“船”。几爬上个伙伴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憾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图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过年的时候,老祖母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长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也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问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罢?

“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

故乡的榕树呀……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