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做家务法律是真的吗 会让孩子变得贪财吗

vbhYIYTMK89022024-04-03 01:57:25

一、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不需要做家务,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我读了一份资料,说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曾有孩子必须做家务的规定.条文内容如下:6岁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洗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每周要给家里的房间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我认为,原联邦德国对孩子做家务这样的小事,看得很重,竟把它写进了国家的法律中,这对教育孩子自立的确很有好处.我感到他们的做法,与我国的一些人将孩子做家务看做是小事而放任自流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原联邦德国对孩子做家务的法律规定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我也不认为孩子做家务的事在中国也需要立法;只是觉得对不肯做家务的孩子,需要像原联邦德国那样认真对待,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措施严而管之.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独生子女从小树立起劳动观念,首先在家庭中得到锻炼,这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的.

九成以上孩子不做家务

“不是我不想干,是父母不让我干,他们总让我抓紧时间学习.”“不是我懒,是父母太勤快;不是我不行,是父母万事包办.”这是时下大多数孩子被问到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不帮自己的父母做家务时的一致回答.

陕西省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指导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从不做家务,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连自己的袜子内裤都没有洗过.专家表示广大家长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普遍现象

家长将学习的定义狭隘化

专家指出,孩子不做家务的原因很多,真正是孩子自己不愿做的情形却很少.大多都是因为家长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恨不得孩子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功课,“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情你不用管”,几乎成了许多父母们的口头禅.不经意间,孩子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被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剥夺了.所以说,父母溺爱,总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是导致孩子不做家务的原因之一.

省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指导中心的有关专家认为,家长往往将学习的定义狭隘化,实则学习并不限于书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从各方面去学习,去体验,去提升自己,开阔视野,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得到应用,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同时让孩子体验书本知识的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孩子心声

我们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

“我们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可以为家里做很多事情,我们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实际上,许多孩子对此也异常反感,他们都很强调自己在家里价值的体现,强调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我们也是大孩子了,我们也能看到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父母一点都不理解我们心里想的什么.”很多孩子面对研究中心老师时透漏出自己思想深处的另一面.

专家表示,当前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亲子之间沟通不畅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家长往往不知道自己孩子心里所想.

专家观点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容忽视

专家指出,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是有效加强亲子之间情感沟通的方法,并且将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利.

据介绍,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只会享受,无责任心而适当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孩子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孩子在学习之余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养成爱的回报,对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生活智慧及遇到困难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大的帮助.

陕西省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指导中心的咨询师刘月娥告诉记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否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影响.“当前青少年自杀率的提高就是很好的证明,说明了长期在父母的包办呵护下成长的孩子,受挫和应变能力不强,一旦脱离父母,不知道如何生存,什么都不会干,受到小小的挫折,将不堪压力,无所适从,甚至走上极端.”

二、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做家务

生活中很多父母很少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因为我们都掉进了一个爱的误区:太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儿脏活累活,总是事无巨细地为他们包办一切。孩子应不应该做家务?怎么引导孩子做家务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孩子应不应该做家务,希望能帮到你。

孩子应不应该做家务

应该让孩子学会去做家务,但是生活中很多父母很少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因为我们都掉进了一个爱的误区:太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儿脏活累活,总是事无巨细地为他们包办一切。即使孩子主动要求帮我们分担,也会遭到拒绝,因为我们总是担心他们做不好给我们添乱,或是出于安全原因,担心他们一不小心就弄伤自己,亦或是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在这些“鸡零狗碎”的小事上。

于是,我们限制了孩子动手的能力,剥夺了尝试或锻炼的机会,在他们走向独立的道路上制造了诸多障碍。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1、做家务可以强化孩子的责任感

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不觉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我们教孩子做家务就是要让家务活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习惯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自然而来。因为孩子做了家务事,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要对家庭的事情负责,并且做事不能虎头蛇尾,时间长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就像刚才那个瑞士的小男孩,对他以后的职业、人生事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2、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

有一位妈妈用全部的精力培养孩子去美国读博士。可是在大家向她表示祝贺的时候,她哭了,说:“我真后悔啊,我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爱好也没有,生活里几乎没有快乐可言。”这样的成功其实对孩子是痛苦的,离开了父母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料理,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家长们想象一下,当孩子把自己亲手做的虽然不太好吃的饭端到父母面前时,那份骄傲,那份自信,是多么重要;父母赞许的目光在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多么美好的感觉。孩子通过动手和劳动,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需要的。自我价值感就形成了。

3、孩子在做家务中可以丰富生活知识,发展智力

孩子在劳动中直接动手,直接接触各种事物,积累生活知识,弥补了读书生活的不足。俗话说:“心灵手巧”,孩子经常动手,不仅使手部活动变得灵巧,而且还能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的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动作更协调,动手能力更强。

从世界范围的大角度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为人打工,干些洗车、送报、看孩子等活。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18岁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可据一份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12分钟。许多孩子在家里都享受“小皇帝”待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12岁的男孩连自己洗澡都不会,每天起床穿衣服还要靠父母帮助。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

4、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强,那么他的生活能力自然而然地也高,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强。

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目的应该是“分离”。我们爱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成长,坚强面对未来的风雨,有能力解决遇见的问题,而不是留在我们身边,当一个“巨婴”。

如何鼓励孩子积极做家务

父母要有意识地放弃对孩子的过度呵护,给孩子独立的生活机会。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包办,要重视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积极引导孩子学会自立。

1、家长一开始陪孩子一起做家务

孩子的房间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开始时我们可以陪孩子打扫卫生,让孩子与自己一同拖地、扫除、擦桌子和墙壁做起。我们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切菜;通过手帮手指导,教孩子学会淘米,煮饭,能烹饪简单的家常菜。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在双休日,我们洗衣服时把孩子带着,并指导如何动手操作,可以教孩子先洗小件衣服,然后再洗大件衣服。和孩子一起买菜,让孩子学会算账,怎样挑选蔬菜,怎样讨价还价。这样做,能让孩子学会正确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还能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知识。我们可以一边劳动一边与孩子交流,交流时要尽可能把工作设计得简单具体一些,“把玩具收到那个红色盒子里”这种说法远远好过“把玩具收拾整洁”。陪是为了不陪,孩子开始做事,家长不能不陪,特别做厨房时家长不在旁边是不安全的。而当孩子学会了做家务后,家长可以不再陪了,应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家务。

2、在孩子面前学会适当地示弱

有这么一句话:“懒妈妈最容易培养出勤劳的孩子。”懒孩子、懒老公都是勤劳的妈妈惯出来的。

不要说孩子不会做家务,没有什么天生的行与不行。不行,是因为不想做,不会做或做得少。父母要给孩子机会参与,在孩子面前适当地示弱一下,比如“妈妈今天很累,做饭需要你的帮助,你可以帮助妈妈吗?”

然后给孩子列一个家务清单,洗菜啊择菜啊扫地啊之类的,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两项有能力完成的。这样他不会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他会认为有充分的自主权,自己是被尊重的。

3、心地夸奖孩子

孩子做完家务,要及时对孩子表示感谢和称赞。夸奖时不要只说“你真棒”,而是要具体,要明确。比如,谢谢你今天帮妈妈洗菜刷碗,妈妈真的是轻松了很多;你擦的地板真干净,就像镜子一样明亮亮的,妈妈很喜欢。

要针对孩子具体的行为进行夸奖,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并继续保持下去。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打击,可以这样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很用心了,这次没有做好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接再厉,做的次数多了也就熟悉了,就会越做越好。”

4、要强调的是我们家长不要过多批评

当孩子开始尝试独立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通常他们都不会一次做好。如果我们总是不停纠正,则会让孩子觉得他或许就根本不该去做这件事。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需要做出指导,不应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孩子毕竟不会像大人那样把家务做的井井有条。制定一项每天同一时间都要做的家务,这样就渐渐养成习惯了。比如,孩子的工作是每天起床之后把睡衣裤收进指定地方;或者每天睡觉前把玩具收拾好放到床底下;还可以每周专门拿出一天做大扫除,并在这一天里分派孩子一些比平时更加“重要”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不停地做家务,更不用提是两三岁大的孩子了。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每一种都比做家务更重要和有趣。记住,我们让孩子做家务的一大原因是帮助孩子锻炼主动性,除此之外,工作成果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以及体验到的责任感和自信。

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做家务,往往做得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有些家长有时心血来潮,让孩子做家务,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便大声呵斥孩子:“看你干的啥?越帮越忙!”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你做得好,你做吧”的消极心态。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有些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了,不但让孩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且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这些受过劳动教育的孩子都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完成,无论是在劳动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他们都有一种自觉的心理和一种责任感,而且在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监督和督促。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让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感到轻松和简单,这样,孩子的成绩当然就会进步的很快。所以,想让孩子可以轻松地走过受教育阶段的父母们赶快行动吧,让您的孩子从小就成为一个劳动高手。

三、做家务给报酬***会让孩子变得贪财吗

孩子做家务,家长给孩子对应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否会让孩子变得贪财,主要还是取决于家长的实际操作方式。适当地予以奖励能够帮助孩子变得勤快,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给孩子过多的报酬则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贪财。同时编者认为给孩子的奖励更多应该是一些有意义的实物,比如鞋子、衣服、以及游乐园门票等,而不是金钱。

我堂弟小时候特别调皮、不听话,无论让他做什么家务活,他都不干,让他学习也是各种理由推脱。后来为了让表弟“改邪归正”,姑姑他们就设立了一个实际可操作的“奖惩制度”。

这个奖惩制度中规定,表弟每做一次家务活能够累积10奖励积分,成绩上每取得一次进步能够获得20奖励积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的数值,就可以用积分兑换一些对应的东西了,还可以要求父母带着自己去游乐园玩。

在这个制度的推动下,表弟不仅开始去做一些家务活,还在学习方面变得十分积极。身边的人夸赞他勤劳,还说他热爱学习,成绩优异。从来没有体会过这种夸赞的表弟,更有努力奋斗的劲了。在如此良性循环下,表弟在今年考上了南京大学,并且还在暑期主动去姑姑的餐馆帮忙。

合理的奖励会激发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不恰当的奖励方式却会让孩子变得贪婪,走向不好的一面。我们单位有一个同事,家里比较有钱,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不怎么不勤快。

后来同事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变得勤快,就“研制”出了一套现金奖励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孩子去做家务的动力。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做法的确有所奏效,同事家的孩子变得十分勤快,总是会积极主动去做一些家务活。

但是时间一久,这个孩子就动了歪心思,他开始乘父母不在家的空隙去花钱请钟点工干家务活。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向父母索取更加高额的劳动报酬,同事害怕不给孩子钱,孩子就变懒,所以只能答应他的要求。

长此以往,由于孩子有了钱,他开始沉迷打游戏以及吃喝玩乐,不仅成绩下滑,整个人都学坏了。最终同事他们发现了自家孩子的这个事情,才及时止损,让事情没有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把握好做事的一个度,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