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月亮 苏轼写月亮的诗句

vbhYIYTMK89022024-04-05 04:38:13

一、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月亮

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杂曲二首

王筠

鸟还夜已逼,

虫飞晓尚赊。

桂月徒留影,

兰灯空结花。

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中秋月

李峤

圆魂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十五夜望月(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春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名我忘记了)李白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

二、水调歌头中苏轼写月有何寓意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笔下的“月”具有丰富的寓意。首先,月的阴晴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相似,寄托了苏轼对离别的亲人的思念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怨恨。其次,苏轼通过月亮表达了对人间道理的理解,月的阴晴圆缺正如人生境遇的无常,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人们都应该积极乐观,心怀澄清之志。最后,苏轼借月亮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长长久久,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能共享一轮明月。

此外,苏轼还借月表达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他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阐释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但也强调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坚韧的心态。他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无论在何处都能像他一样抬头望月,把相思之情寄予明月,从而获得心灵的宽慰和喜悦。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既是一首赞歌,也是苏轼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三、苏轼写月亮的诗句

苏轼写月亮的诗句如下:

千百年来,人们祭月拜月、吟月诵月,中秋词、颂月诗不计其数,能流传后世的却寥若晨星。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苏轼全诗》收录苏轼诗作2700多首,其中咏月诗多达300多首。

苏轼笔下的月亮千姿百态,意象纷呈:明月、皎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暗月、江月、海月、森月、霜月、斜月、素月......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心境。苏轼的月亮,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构成。

在苏轼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传达着恋人们的相思,表现江山之秀美,抒发思古之幽情,激发和启迪着我们考量人生、返朴归真。苏轼诗歌月意象对后世作家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

聚散离合是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常事,不管是分隔在天涯一方,还是海角一隅,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离别之苦。

在月明星稀之夜,诗人苏轼望着空中如银似水的月亮,不觉就想起远在异乡的亲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不少描写离合悲欢的诗句。

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作了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词赠行。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词人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所以这首月夜送别友人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但“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句,是说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家中的亲人牵挂着游子,远方的游子牵挂着亲人,他们时常会对着明月发问,我的亲人平安吗,我的朋友康健吗,我祝愿他们永远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