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将衰朽惜残年上一句,肯将衰朽惜残年

vbhYIYTMK89032024-04-07 05:09:50

一、***肯将衰朽惜残年***的上一句是什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上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

知你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韩愈

韩愈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肯将衰朽惜残年⑸!

这是个问句,反问或自问

肯,怎肯,怎能;将:因;衰朽,指身体老迈,惜,顾惜。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多岁。

全句可解释为:怎么能因为老迈而顾惜自己的身体。

结合上一句,欲为圣明除弊事,意思是还要继续为皇上尽忠,鞠躬尽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③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左迁:降职。蓝关:在蓝田县南。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进士,任大理丞。②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藏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派宦官迎入宫廷供奉,韩愈上《论佛骨表》谏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州治潮阳(今属广州)距长安八千里。③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鉴赏】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全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而又有新创。前两联大气盘旋,“以文为诗”而诗情浓郁,开宋诗法门,影响深远。因韩湘被传曾为“八仙”中的“韩湘子”,故此诗或绘为图画,故演为戏曲小说,流传更广。

【注释】

1.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左迁: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故称贬官为左迁。蓝关:距长安不远。《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后四年,即长庆三年(823),韩湘进士及第,后为大理丞。

2.一封两句: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无谏阻者,韩愈一生致力于兴儒辟佛,时任刑部侍郎,独上《论佛骨表》谏阻,言辞激切。宪宗大怒,欲置韩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贬为潮州刺史(参两《唐书》本传)。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潮州一作潮阳。旧说潮州距长安八千里。

3.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4.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5.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6.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气之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蹇叔哭师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他坚持说自己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可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后四句悲歌当哭,沉痛凄楚,却又慷慨沉雄,不卑不弱,境界宏阔,大气磅礴。此为韩诗七律之佳作,清何焯以"沉郁顿挫"评之,显然是以杜诗相比并。《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语极凄切,却不衰飒"。《唐宋诗举要》引吴曰:"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

5左迁:降职。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阳。这首诗是赴潮州途中所作。

6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7侄孙湘:韩湘,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8朝:早晨。

9九重天:借指皇帝。

10潮阳:今广东省潮安县。

11路八千:形容潮阳离京城非常遥远。

12圣明:指圣明天子或圣明的时代。

13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14肯:岂肯。

15将:因。

16衰朽:衰弱多病。

17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多岁。

18秦岭:即终南山,山脉连绵,横亘陕西省南部。

19瘴江边:充满瘴气(西南地区山林里一种能使人生病的毒气)的韩江边上,指贬所潮阳。

【鉴赏一】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

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

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

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

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

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

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

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

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

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

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

“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

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

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

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

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

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

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

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

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

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

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全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而又有新创。前两联大气盘旋,

“以文为诗”而诗情浓郁,开宋诗法门,影响深远。因韩湘被传曾为“八仙”

中的“韩湘子”,故此诗或绘为图画,故演为戏曲小说,流传更广。

【鉴赏二】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编辑本段]翻译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三、肯将衰朽惜残年前一句

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前一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译文

因为老臣的一封书信就获罪被贬值到远方,被贬后离京城有八千里之遥。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创作背景

创于作者贬谪潮州途中,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悲痛凄楚。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作者的简介

一、作者的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二、作者的成就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哲学和政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在文学方面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作品以雄健的笔力、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简练,风格豪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2、在哲学方面

韩愈推崇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儒家经典的权威性。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政治方面

韩愈虽然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他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