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优秀作品 农民画的特点有哪些

vbhYIYTMK89022024-04-14 01:43:02

一、户县农民画的代表作者

户县农民画,是经过丁济棠、刘群汉等专业美术工作者地辛勤辅导,依赖于李风兰、刘志德、雒志俭、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一批著名作者和先后涌现出来的200多名农民画家为创作主体。他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们画土地、画庄稼、画猪狗牛羊和农家小院,他们在生活中创作艺术。

在2000余名的农民画作者队伍,骨干作者有300余人。自五十年代以来,作者队伍中先后涌现出了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樊志华、刘知贵、王景龙(陈王京龙)、王文吉、潘晓玲、曹全堂、张青义、闫玲玲等一批著名农民画家,同时创作出了《老书记》、《春锄》、《公社鱼塘》、《业大更勤俭》、《顺风》、《洗布》、《吉日》、《看戏》等一批农民画精品。这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户县在全国民间绘画画乡的龙头地位。1974年,《老书记》、《春锄》等6幅农民画作品被国家邮电部制成邮票在全国发行,140幅精品由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同时,60多幅作品被制成挂历或印成画册、年画在全国发行,多幅农民画作品被编入国内中等专业师范学校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材和日本中小学美术教材。丁济堂,1935年生,陕西城固县人,户县农民画的主要创始人,版画家、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为户县文化馆第一任美术辅导员、美术组长、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历任省美协展览部副主任、陕西美术馆副馆长等职,现为陕西省农民画家协会主席,陕西省美协版画家。悉心辅导农民画30年,使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其自身创作亦未曾中断。主要作品有《巴山春早》、《瑞雪迎春》等。他的作品充实饱满,纯朴明快,风格凝重,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赴国外展出,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收藏。1974年与刘志德代表户县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和全国第三次美代会。1983年3月出席全国农村美术工作座谈会受到文化部群文局大会表扬。1984年获陕西省首届文艺开拓奖。1996年应邀率陕西农民画家代表团赴日本、美国访问并举办画展。

刘群汉,1934年生,陕西户县人,户县农民画优秀辅导员,西北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1962年,开始长达35年的农民画辅导生涯。作品《关中农家》、《挂金》、《拂晓》、《放牧行》、《山姑娘》等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获奖。1990年国家文化部特别授予他“全国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他“省文联开拓知音奖”。当选为户县政协四、五、六、七、八届常委,现为中国农民画研究会顾问、陕西省美协理事、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

刘知贵,1945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市美协顾问。曾任陕西日报美术编辑、户县文化馆副馆长、户县农民画工作部主任等职。从事美术创作四十年来,已创作品1000余件,他的代表作等《顺风》五十多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有四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国外博物馆和国外友人共收藏他的作品达到600件。1977年曾作为户县农民画作家的代表出访澳大利亚,国内外10余部大型辞书收录了刘知贵的名字。1991年,刘知贵被省文联、省文化厅评定为省级民间美术家,被国家文化部表彰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李凤兰,女,1933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文联常委,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后,历任户县西韩大队妇联主任、贫下中农协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陕西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户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志德,1940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院士、一级画师,省市县美协会员、理事、副主席,省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有突出贡献的一级农民画家。1975年以来,长期从事业余美术活动及农民画创作研究和组织辅导、领导工作,创作农民画等艺术作品千余幅,以《老书记》驰名中外。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政府授予“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辅导员”、“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民间美术家”。曾任陕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户县第八、九届人大常委,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先后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和第三次美代会,3次参加全国美展评画会并代表国家美术界出访阿尔巴尼亚。

雒志俭,1954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户县农民画院院长、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民进会员、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二级画师。1993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墨西根农业展览馆讲学、举办画展。2004年应邀出访日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行区民间艺术研讨会,并进行演讲。2004年随陕西香港经贸合作周活动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民间美术师”称号。99年被西安市政府批准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04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被评为感动陕西十大杰出人物及三秦名人,2006年,被陕西文化厅评为文化名人,2008年被评为陕西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人物并担任2008年奥运火炬手。

樊志华,1943年生,陕西户县人。是户县早期农民画画家之一。1996年被陕西文化厅等单位评为“陕西民间美术家”,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户县有突出贡献的农民画家。其代表作《打井》在国内外展出后,先后被《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军画报》等报刊发表,并被上海博物馆收藏。1990年和1992至1993年经省市县的选派,樊志华作为农民画作者代表应美国堪萨斯·西安友好城市委员会邀来源画乡网请,参加农民画展开展式、现场表演、记者招待会等项活动,为香尼弥逊国际研究中心学校讲学一年,被美国各界人士誉为中国农民的友好使者。

王景龙,另名陈王京龙、王井龙、王景龙、王京龙,号老怪。1933年生,陕西户县人。著名农民艺术家,中国农民画原始画派创始人。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市、县农民画协会常任理事,兼任陕西省农民画学院美术教员。1979年开始农民画创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十届户县人大代表。1993年被特邀到美国访问,在美国格林大学讲学,作品在斯坦福大学、格林大学、墨西根展览馆进行了巡回展览,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一时的“王景龙现象”,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的毕加索”、“东方的马蒂斯”和“画坛怪杰”。陕西省文联为了表彰其对民间艺术的特殊贡献,特授予他美术“开拓”奖。作品《看戏》、《磨豆腐》、《元宵节》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外不少杂志封面及插页多次收集画作20余幅。400多幅作品被国外有关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名人收藏。

王文吉,1971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农民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副馆长,户县农民画副院长。自幼喜爱绘画,1989年高中毕业后函授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课程。1990年开始参加户县农民画创作活动,创作作品三百余件。多副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获奖。名字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等多家书刊。

潘晓玲,女,1956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户县农民画院理事、一级画家。1974年开始从事农民画创作活动。自幼酷爱绘画、剪纸,绘画风格喜庆热烈,纯朴深厚,写实与装饰性并融,受到中外友人和艺术界的赞誉。96年应邀到美国洛杉矶办画展,1997年代表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参加了“中国农民画组织工作研讨会”。30多年来,先后创作200余幅作品。其中《欢腾的节日》1997年入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1997迎香港回归农民画展并获一等奖;《节日》2001年入选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书画展并获特等奖;《关中八怪》入选2002年中国农民画联展并获一等奖。

曹全堂,1957年生,陕西户县人。现为县政协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户县画院一级画家。1972年开始参加户县农民画创作活动。1997年获国际16家艺术团体联合授予《世界书画家名人证书》,被载入《世界书画艺术博览大典》,《陕西艺术人物年鉴》,《中国改革志--陕西卷》。98年被共青团户县委员会评为“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被县文明委评为“户县文明公民标兵”。作品曾获全国奖两次,省市一二等奖三次及优秀奖项多次,中国美术馆收藏三件,并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获奖。近几年来,发表于国内外报刊杂志数十件。由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曹全堂作品集》一部。

张青义,1954年生,陕西户县人。一级画家、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户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自幼喜欢绘画,1973年参加户县农民画创作学习班,迄今已创作作品千余幅。2000年和2009年曾两次出访美国并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张青义画室被县委宣传部、文体广电局命名为农民画之家、农民画作者辅导站、农民画庄,和国内多家旅行社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往来,每年接待国内外宾客数千人。2008年通过农民画搭桥使美国“人民对人民”友好团体为本村学校建起一座13万元的图书馆。

闫玲玲,又名:严玲玲,女,汉族,1968年生,陕西户县人。一级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会员,省和县农民画协会会员,户县农民画院理事,民间艺术家。1982年开始农民画创作。《鼠喜果》《家庭副业》《二龙戏珠》《欢庆》《硕果累累》等代表作品曾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并被《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欢度》《奔腾》《回忆父亲》等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陕西民俗博物馆收藏。另有百余幅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其作品深受美术界专家好评和国际友人赞誉。

二、农民画的特点有哪些

农民画是中国特有的画种之一,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乡土艺术。它源于乡村,源于生活,以民间阶层的审美追求为价值取向。农民画将原始观念与现代意识融汇,既有平民风格的绘画样式,又有现代绘画的某些元素。这使得它风格鲜明,技法多样,手法丰富,主题生动,展示着中国农村最为鲜活的人物和景象,在美术艺术领域独树一帜,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关注。

一、农民画的起源及历史背景

Soul奇遇记,相似的灵魂总会汇聚

广告

“农民画”从字面看就是农民作的画,许多学者对其称谓一直争议不断。但如此称呼,既指向明确,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中国,最早与农民相关的绘画是江苏的岩画,主题是庄稼,这是有记录并经专家认可的中国最早的农民画。现在的齐家文化中,以农民和农民耕作为题材的作品,大约是 3500-4000年前,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可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真正的农民文化。也就是说农民画从农业社会开始就产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农民、牧民、渔民为创作主体,也包括其他阶层的业余作者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自我欣赏的绘画作品。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进程、政府文化机构组织扶持紧密相关,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群众艺术”。一般认为,中国农民画兴起于上世纪 50年代。其发展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 1958年前后。为配合“大跃进”,全国农村都兴起了绘画热,“诗画满墙”是当时农村的一大景观。尽管内容虚幻、浮夸,但在客观上有力推动了农民画在全国范围的发展,为新时期农民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农民画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其在艺术创作中被动、盲从的特征在此期间也体现得十分明显。第二次是在“文革”时期。以陕西户县农民画为标志,受政治的影响,农民画的时代烙印更为明显,是美术界的“样板戏”工程。第三次是在 80年代。农民画开始向民间艺术的本体回归,其特有的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稚拙质朴的魅力逐步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第三次高潮的规模远超前两次,因为“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广大农民艺术家思想解放,有主动表达的需求;同时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就这样,农民画在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不断发展,以致占有重要地位。

二、农民画之美学特征

农民画是美的。下这样的结论没有错。但美在哪里,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人拙见,农民画如同绘画、雕塑等其他一切造型艺术一样,从外形来看,就鉴赏来说,它凭借自身的一种形式讨人喜欢,并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其图案造型具有丰富多样、色彩鲜明、笔浓彩重,构图随意奔放、拙中藏巧等特点。这些东西直接而且真实地打动着人,使人产生审美层次的愉快。其次,农民画能与欣赏者产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让人产生感动的情绪;再其次,农民画有着一种融入自然的人生哲理和超脱的人文精神,寄托着美好向往和理想追求。通过欣赏农民画,能够体验画境带来的无穷魅力和情趣。再者,农民画是完全符合社会实践的,符合美的实践的。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角度去看待它,因为只有社会里才有美的“共通感”,大家都感觉到美,它才有美的生命力。

(一)农民画质朴自然,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美

农民画能够直接将自身的美呈现出来,并能召唤人的审美感觉。首先表现在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上,包括形象造型、色彩搭配。图案的造型丰富多样,如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树木、山水……都来源于生活。农民画家通过写生,把自然形象加工,提炼出图案的造型。不求形象的逼真,构图不受透视原理约束,随意奔放、拙中藏巧。色彩鲜明、笔浓彩重的表现是其显著特点。农民画大多运用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有的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有的是运用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所以大红大绿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这些艺术“表象”是农民画家审美情感的具体化,他们要使心中的想法通过形象的创造来实现。于是,丰富的造型和协调的色彩提供了生动的精神画面,表现劳动人民心灵的真实。这就是农民画形式上的作用,它能使思想、观念、理想具体化、客观化、真实化。让人可感、可见,获得一种愉快的享受。农民画是时代的产物,其艺术的内容可以随时代疏远而减少历史价值,但它的形式却永远保持魅力。

农民画也是农民一种抒情的手段,是美的情感的外化。画面呈现的形式美直接表达精神内涵,有意蕴、有情趣。其表现题材大多是农民和农民耕作、幸福家园、春忙丰收等。艺术造型均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养分。画中所描绘的人、动物、景观等造型,与传统剪纸、面花、刺绣以及布制品里表现的极相似。构思质朴,重视装饰效果,保留着浓郁而鲜活的山野之风,简洁明快,带着泥土的芬芳,且具有造型美。每一幅画面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等,充分体现了农民画流露出的自然美,让欣赏者不知不觉感受到了画中美好的生活,身心都是愉悦的。农民画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特有的民俗风情,是农民画持久的表现主题。与其他艺术相比,农民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朴素的情感、天真浪漫的思想、大俗成雅的色彩、近乎儿童画的稚拙,并紧扣现实生活,与时俱进,“原汁原味”。体现了与生俱来的趣味。李泽厚说:“趣味是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感或不快感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而不是迎合。农民画能与欣赏者产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让人产生感动的情绪。通过欣赏农民画作品,体验着与当时那个年代的人心灵的沟通和抚慰。黑格尔说:“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在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在艺术里感动的应该只是本身真实的情致。”“真实的情致”意思就是以真实的社会历史内容反映人生、人的理性光辉。

(二)农民画粗犷豪放,夸张地表露事物本质的美

农民画除了质朴自然这个特征外,再就是粗犷豪放,这个特征在农民画中比较普遍。农民画作者在运用这个特征作画时,最原始的动机就是要表现事物本质的美,而表现事物本质的美最好的方法就是夸张,而夸张最直接的表现技巧就是粗犷豪放。作者并不追求对事物全部的细腻描写,而是探求事物本质的东西作夸张地表述,以求画龙点睛、一目了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审美对象,如海啸、闪电、惊雷等等,用有限的经验无法把握其形式,只有借助于内在的理性思考对其形象进行把握,唤起一种精神的、目标的展望。农民画也是如此。农民画创作是农民对自身价值追求、对社会现象理性思考的结果。作者在理性的作用下,把自己的感悟与想象融洽,经过吸收,改造同化,将心中的意向向外生成,然后有了创作冲动,便构想出要表达自己意愿的图案。然而农民画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艺术学院训练和熏陶,并不熟悉和掌握绘画艺术技巧,因此在构图、点线面组合、色彩运用等方面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只好自辟蹊径,走“粗犷豪放”道路,自树一帜。粗犷豪放的农民画,最典型的莫过于门神画。门神画种类很多,有表现五谷封登的,风调雨顺的,大吉大利的,驱邪避秽的,等等。不管哪个种类的画,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粗犷豪放,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由衷的意愿。比如驱邪避秽的门画,有一种画就是单色调地画着关羽手持长柄大刀的样子,这个画最突出的是什么呢?不是他身上的盔甲,不是他细微的面部表情,也不是他的魁梧身材,而是一柄大刀和他那双圆瞪瞪的虎眼。整个画面最先看到的是大刀和眼睛,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个。而大刀和眼睛的画法就是简单几笔,显得十分豪放和夸张。这个画的本意是驱邪避秽,由关羽把门,任何妖魔鬼怪都会避而远之。但通过这个画的外在表现,把关羽嫉恶如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画法对表露事物本质的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农民画中,诸如此类很多,不胜枚举。

(三)农民画向上向善,追求理想和真善美

农民画艺术同其他各种人类活动一样都具有社会联系性。只有在社会里才有美感的共通感。中国古代思想中认为,真、善、美是合一的。到了现代,我们认为真、善、美的本原在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产生了真理、道德和美。所以,农民画艺术的创造是完全符合社会实践的,符合美的实践的。农民画反映人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最本质的艺术形式之一应该回到其最本质的功能———人性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心理的表现同样是社会性的。每一幅作品中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农民画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它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农民画是用善良的心描绘出来的。真情创作是艺术创作的本源与动力,要让人感动,就要先感动自己,首先要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生活、人生,或心灵的感悟。正是这种对人生的体验,农民艺术创造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感觉为载体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动。情感的交流和传达,是艺术的最深刻的本质。中国农民画以美显善,它陶冶人们的性情并导向善良。农民画直接呈现的是一种美好的夙愿和情感,于是潜移默化地寓教于乐。在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悲哀、痛苦。无论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它一贯的喜庆、红火,一种鼓舞的力量催人奋进,果真是人精神深处的一剂良药,具有社会效果

三、金山农民画的知名画家

上海市金山县现代农民的绘画活动,发起于七十年代,已有300多人,其中有七十多岁的老农民和十多岁的少年,农村妇女的比例最大。他们受到民间刺绣、剪纸的启发,目识心记,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想象力非常丰富。金山县农民画家陆永忠是金山县干巷三星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自中学毕业后,他一边务农,一边画画,至今,已创作出千余幅作品。其中《双龙闹春》荣获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温暖的草囤》、《送客》获全国农民画展三等奖;《春池鸳鸯》获上海江南画展二等奖;《雪地里的狗》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他的许多作品还被国家文化部选作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品到海外去巡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他历经四年的艰辛,画出了70厘米高、15米长的《庆丰收》长卷,成为当今农民绘画史上的一大创举。

扎根于民间艺术的金山农民画,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大胆地进行艺术夸张,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构思和造型特点。金山农民画题材往往取材于农村的景色或农村的生活片断,以鲜艳绚丽的色彩,朴素简洁的笔触呈现于画中,每一幅农民画仿佛都诉说着一个动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怀、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越是世界性的,陆永忠出国办画展就证明了这一点。曹金根,民间美术家,男,1969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兴塔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共党员,金山农民画画师。12岁在兴塔“五一小学”读三年级时,在上美术课时得到了美术老师的表扬,从此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虽然家境贫寒,但还是把仅有的一点零花钱省下来买绘画用品。进入初中后,老师看中他的绘画天赋,由学校推荐他每星期天到朱泾镇少年宫参加美术学习班,后来曾自费到上海西苑业余美术学校学习。在名师的指点下,以对绘画的酷爱情愫,苦学成才,通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走上了农民画画家之路。

1980年4月27日,金山农民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1988年被选入金山农民画院从事农民画创作。创作的作品色彩艳丽明快,形象质朴,构图充实饱满,大胆地进行艺术夸张,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质,高雅的传统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经常有莫名而来得各国外宾到我的画室参观,并收藏我的作品。现创作作品200多幅。作品简历被编入各种画册60余部。

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对金山农民画进行称赞,誉其为“中国的毕加索”作品。金山农民画30周年回顾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2006年10月18日在上海外滩18号创意中心宣布,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正式在上海金山成立,推出首批18名优秀金山农民画画师,曹金根是其中的一位画师。吴彤章(1933.4—)上海人。擅长中国画。 1949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1950年参军,曾参加《白毛女》、《赤叶河》等歌剧舞美设计。1963年在上海中国画院进修。1972年转业到上海金山县文化馆,1989年创建金山农民画院任院长,副研究馆员。曾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作品有《胜利归航》、《厦门英雄岛》。论文《金山农民画的艺术特色》等。出版有《金山农民画开拓者吴彤章张新英艺术伉俪》画册等。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